不息,从不间断,还好江风海风能迅速吹散。而接下来焦炭厂,水泥厂是崇明基地最优先的建设对象,最晚九月中旬就可以投入生产,海门基地另外给了四少一个惊喜,就是按照四少的设计开辟了几十亩盐田。没有盐,怎么搞三酸两碱?另外在基地的东边淤积了大量的滩涂已经慢慢成陆,那里有几万亩的芦苇荡等待开发,周师爷在当初买地办地契时,把这片滩涂全都涵盖了进去,这些芦苇不单是很好的造纸材料,更是崇明纯碱厂的后备原料基地,关键是能不断生长,取之不尽!而这些地等有人开荒后种上棉花红薯的话,养活个几十万人都没有问题。四少当时看到这些芦苇荡时,口水都流了出来!
中秋前赵郎中,也就是赵太医的公子带了几个小药工来到了朱桥,在基地开了个小药铺,四少专门回了趟现代把生理学,基础护理学两本教材,足足花了四天时间抄了过来,估计现在赵郎中正在对照着繁简字对照表疯狂学习呢。四少在担心,不知哪天这赵郎中会来找他要几具死尸回去解剖研究,他要去哪里搞这死尸呢?
四少现在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了,什么火绳枪,燧发枪,前膛枪,红衣大炮那纯粹是浪费资源和时间,他现在对明朝工匠工艺水平的信心空前爆棚,一件件事实就摆在他面前,不由得他怀疑,只要他把工艺路线指出来,后世的一次工业革命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在明末实现。煤铁复合体已经在路上了,所以他的目标直接就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铜壳定装弹,迫击炮,拉弦手榴弹。四少在自己的思路里越想越远,摇摇晃晃的船舱终于把他推进了梦乡。
夏末秋初的东南季风让大福船劈波斩浪,第二天下午,福船就停靠在了燕子矶码头,四少那时又在呼呼大睡,丫鬟文秀进船舱把四少推醒,上岸雇了辆马车,四少带着书童,文秀还有两个从徐大牛的警卫连中挑出来的保镖进入了雄伟的应天府。
朱家在南京的宅子不大,可以说很小,是个两进的小院,平时也就三爷一个人外加一老一少两个男仆,老的是看门洒扫的,小的是父亲的书童兼马夫。见到父亲时,父亲告诉他舅舅徐七爷也来了应天府,四少笑道:舅舅不会也是来参加乡试的吧?
朱三爷摇摇头,道:当然不是,你舅舅哪有这闲心,他是来应天府救人的。
哦?四少一下子来了兴趣,问道:来救谁?不会是哪个秦淮八艳吧?
朱三爷虽然已经经历了自己儿子的变化,但毕竟这是短短两个多月里发生的事,和十几年的惯性思维相比,四少现在的所作所为着实会经常惊讶到他。
他瞪了儿子一眼,道:没个正经,毕竟是你舅舅,晚上我们一起去看看他。
好呀,我是有事情要找他呢!
徐七爷见到自己这个外甥是很惊讶,比他都高了半个头的棒小伙子让徐七爷的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这下人长开了,眉目间和他也更像了,姐夫一句三代不出舅家门,让三个人打开了话匣子,七爷让人备了点酒菜,三人边喝边聊。等搞清了舅舅来应天府的目的后,四少发现这里面隐隐藏了一个好机会,可怎么想也理不清思路,只能听着父亲和舅舅两人梳理着南京官场里的各个政治势力。
三人一直聊到二更天,徐七爷知道他们父子两人第二天一早要去府学拜师主考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