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昏睡百年(3 / 8)

落脚之地 汪楚怀 5070 字 9天前

动活水,光靠个人水性潜水挖沙寻金不安全,必须有工具设备辅助。

    精通制造的铁匠决定临时打造一套简单的潜水装备:羊肚灌气做氧气瓶,肠衣包裹泡软的芦苇杆做氧气瓶输气管;二根长绳做潜水联系器与母船相连使用,一根终端系牢一只竹篮,竹篮里放置一把小铁铲和一把小铁锤,用于潜底挖沙和敲金银;一根绑在一板凳腰间,作为应急缺氧时,沿绳快速爬升,或母船上刘悟透直接向上拉;一板凳腰间插有一把小刀,如果应急绳被江底杂物缠绕难以脱身时,就用刀直接割断,人自由浮上。

    中午时分,太阳光最强烈时,江底能见度最高,船行至江口镇岷江河道预定的一段,立即抛锚。

    哭河边长大的刘悟透也善于游泳潜水,他先亲自光身潜底,实地勘察江底地理构造,他发现此江底堆积为砂卵石夹细沙,冲刷槽弯曲呈现西南八十度角。

    浮到船上的刘悟透分析计算:明末张献忠沉银距今二百六十年左右,金银覆盖的泥沙应该有三米厚,但岷江是季节性河流,雨季时,流水冲刷泥沙力度大,可以保持沉沙的蓬松度,让其不结块;根据金银的质地和氧化程度,银器应该颜色应该发黑,金器呈现棕色,挖掘时要区别与天然石头;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和地方志,大致估算确定沉银的集中区域,为冲刷槽弧形中点最深处,因为金银明显重于天然泥沙,在弯曲河道水流重力冲刷下,如同托盘旋转淘金,金银物居中沉底。

    下午二点钟时,一板凳正式下潜,刘悟透在船上协助。

    二个小时过去,系绳竹篮开始不停拉上许多黑色小石头和棕色小杂品,打捞沉银成功,头脑清晰的铁匠表现异常平静,内侄的生命安全最重要。

    傍晚时分,二人停止打捞,启锚返航。铁匠用铁砂磨去黑色小石头的表面,银白呈现,又磨去棕色小杂物的表面,金光闪现。

    银锭、银圆宝、银砖、金印、金圆宝、金砖,真实出现在铁匠面前。因为急需变现使用,又担心银锭和金印金圆宝的雕字和形状会引起眉山本地人的怀疑,铁匠刘悟透决定熔化后变型。

    眉山集市上买来煤炭和一只坩埚后,于当天深夜时分,刘悟透独自一人在岷江岸边礁石上开始烧煤熔化金银财宝,一板凳在帆船上放哨。

    做起冶炼本行的刘悟透很快把金银熔化提纯,并铸模成一条条形状整齐重量均匀的长方形金条银条。长方形金条十一根,共重八十七两。长方形银条五十四根,共重七百两。根据当时宜昌钱庄价格,一两黄金可以兑换十二两白银。

    铁匠决定在四川使用熔化后的白银,黄金则带到宜昌去购买牛角镇开厂所需货物材料。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