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意已悄然浸透燕州大地,细碎的小雪如同天女散落的琼花,纷纷扬扬,为天津卫这座繁忙的港口披上了一层素洁的薄纱。
然而,严寒并未能冻结此地的喧嚣与活力。
因山海关外大战方酣,这座控扼渤海湾咽喉的重镇港口,非但没有往日的冬日的萧索,反而呈现出一种战时特有的、绷紧神经的繁荣。
码头上,桅杆如林,帆影蔽空。
号子声、车轮声、马蹄声、浪涛声、监工的吆喝声、士兵的巡逻脚步声……种种声响交织成一曲庞大而嘈杂的战争后勤交响乐。
无数民夫如同工蚁般川流不息,将堆积如山的粮袋、捆扎整齐的箭矢、散着铁腥味的刀枪甲胄、一筐筐黝黑的煤炭以及厚实的棉衣军靴;
从来自四面八方的货船上卸下,又或装载上即将航向山海关的运输船,源源不断地输往那座关系国运的雄关。
自戚将军率领水师主力北上协防后,接管天津卫防务与管理的重任便落在了杨破虏的副将、千户林啸风肩上。
这位以严谨和效率着称的将领,很快便展现出了他的能力。
他在天津港推行了军民港分离的管理方式。
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扩建了专用的军港码头,其周边设立了严密的警戒线;
日夜有燕山军的精锐士兵巡逻值守,闲杂人等根本无从窥探。
所有运抵民港的物资,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登记、核验后,方能转入军港区域装船起运。
此举看似增加了环节,略显繁琐,却如同给这条至关重要的后勤生命线套上了一层安全网,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粮秣军械输送的安全与保密。
由于运输量急剧增加,天津卫本地的人手早已不敷使用。
林啸风不得不紧急向留守燕京的吴启求援,就近调来了两万民夫,方才勉强支撑起这空前繁忙的转运工作。
如今,每天都有十余艘大型运输船穿梭于渤海湾的碧波白雪之间,将战争的养分输向前线。
就在这一片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中,一艘看起来颇为寻常的中型商船,缓缓靠上了民港的码头。
它与那些满载军资的船只相比,显得低调而不起眼。
船停稳后,跳板放下,两名作中原商人打扮的男子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走下船来。
为的两人,虽穿着绸缎商服,试图融入环境,但他们眉宇间那种久居人上的矜持;
步履中自然流露的优渥与疏离,以及身后那些随从(尽管也穿着汉人服饰)精悍警惕的眼神与下意识摸向腰间的动作,都隐隐透露着他们的非同寻常。
领头的二人正是来自扶桑清华家的西园寺公旺与三条实美。
踏上坚实的土地,三条实美略带好奇地环视着周围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码头,忍不住用扇骨轻敲掌心;
低声对同伴感慨道:“西园寺君,来此之前,各方情报皆言燕州历经战火,民生凋敝,满目疮痍。
可眼前这般景象……这码头吞吐之量,民夫劳作之序,货物堆积之盛;
分明比京都的鸭川码头还要繁忙兴旺几分啊!
这哪里像是刚刚遭受兵燹之地?”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远处戒备森严的军港区域所吸引。
那里旌旗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