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要着饭了(2 / 5)

打发回来。

    支书也不嫌弃,给啥要啥,扛着就回来了。

    路上还碰上了相邻的罗家湾大队社员,他们偷偷跑去的县城,乃至更远的地方找活干,把宝贵的粮食省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过年了,到处都停工了,此时他们也不得不回来了。

    怀里揣着辛苦劳动换来的钱、票,和带给媳妇孩子的东西,背上的破被褥里包着一些粮食,冒着严寒往家里走。

    支书进了村子,正好遇见了抱着干草准备去喂牛的老三叔。

    "回来了宝林,这是,又要着饭了?"

    "嗯,又要着饭了,大过年的,领导也不想看着咱们饿死。"

    "哈哈,还是你小子狡猾。领导赏了点儿啥?白面?"

    "想得美,好说歹说,就给了一袋荞麦。"

    "荞麦也行啊,不比你发的那些面强?"

    说起支书整的全麦面,老三叔充满了怨念——真是糟蹋东西啊。

    原本想着怎么也是好面不是?做点面条吃吃可就太美了。哪知道全麦面擀的面条下了锅就碎,那味道更是……

    唉……一言难尽啊。

    在正宗老陕心目中,不能做面条的面,那TMD也配叫面?

    不过好歹也能吃不是?大家也不是什么有钱人,就别挑了。烙饼子、蒸馒头,吃起来也挺好。

    这也就是他们这些老一辈,都是贫苦年代过来的人,加上农村的石磨磨出来的面也比较粗,可谓是适应能力极强。

    换作路平安,还真吃不消那玩意儿。

    支书和老三叔说了两句话,背着袋子回了家。

    支书媳妇已经在忙活着了,菜窖里取出些白菜、萝卜收拾干净,铛铛铛的剁馅儿,准备包饺子。

    包饺子用的面皮儿也不一样,有白面掺了些全麦面的,有荞麦面的。

    王双喜也在他家里,和会计正拿着刀和杆子秤,从一个大缸里往外捞化了冻的牛肉。

    这是支书和会计商量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