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长片《二十二》都是描绘从战爭年代倖存下来的慰安妇们的当代生活的。
郭柯虽然外表壮实,但內心却无比柔软,
在拍摄纪录片《二十二》时,他採用了一种沉静而审慎的表现手法,是出於对倖存者和她们过往经歷的尊重。
他用温暖的镜头,让大家看到了在战爭中受到伤害的女性逐渐归於平静的晚年生活,而他的处理手法则更为高明,对於这群老人来说,他的拍摄才是真正温情的、温柔的、人性化的。
在整部电影的拍摄和製作过程中,郭柯没有用剧情电影导演的本能去积累矛盾衝突,引发激烈情感,而是將镜头放长,客观、人性、平实的捕捉老人的生活状態,这种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质疑和击的拍摄手法,却是对那群老人们最大的尊重!
原时空,这部拍摄於2014年的纪录片电影,於2017年8月14日在华国內地公映,上映10天取得了1.55亿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绩,成为国內首部票房破亿元的国產纪录片,並获得了第14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別奖、第3届德意志华国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多个奖项。
而在被不少网友抖击,他的电影就是在用“慰安妇”们做头,是在吃人血馒头。
郭柯导演没有回应,只是默默將两部纪录片所得收益全部捐入慰安妇的歷史研究和资助中。
然后在2018年1月31日,其这种善举入选《华国慈善家》“2017华国慈善名人榜t0p30”。
郭柯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即使內娱再烂,也还是有一群些导演在秉持初心,默默的拍摄富含人文关怀的电影,並用身体力行传递正能量的。
他的两部纪录片,苏浩在后世都是阅览过的,倍感震撼並大受教育。
本时空,他坚持製作电影《我记得》,也是想隔著时空向郭导致敬!
却未想,一次短片大赛,苏浩就见到郭柯导演本人。
而因为得知苏浩製作了有关慰安妇的电影《我记得》,郭柯居然对他意外的尊敬!
苏浩能分得清,这並不是那种对待富豪的膜拜,而是对於先行者的一种敬重。
嗯,世事真是奇妙啊!
原来这些年郭柯已经了解到一些有关慰安妇的事儿,心里也有想製作一部有关这个主题的电影,只是一时还没有找到切入点。
原时空是直到2012年,郭柯偶然读到一篇名为《世界上唯一公开身份慰安妇:儿子至今未婚》
的文章,受到了触动,並找到文章中的韦绍兰老人,记录下她的生活状態,从而完成了纪录短片《三十二》。
再然后,就是通过韦绍兰老人,郭柯又接连找到二十一位曾经做过慰安妇的老人,通过纪录她们晚年的生活状態,又完成了纪录片《二十二》。
本时空,郭柯找上门来的一个目的,就是想问问苏浩有没有详细了解过那些老人的信息,他想要藉此收集资料,为他想要拍摄的影片筹集灵感和素材。
这不就巧了嘛!
所以苏浩是直接把他签下来,然后將为了製作《我记得》收集到的资料都提供给他,让郭柯去完成拍摄其命中注定的那两部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