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辩举办权实据胜虚言,渔民证民生文化赢心(2 / 3)

永州粮价稳定在十二文。”

    “这其中,传统文化、蓝星文化与官府的通力合作,起了关键作用。”

    她指着册页上的朱批:

    “这或许沾了官府扶持的边,却实实在在改变了一个百姓的命运,难道不比纯粹的自发更有意义?”

    “何谓民,何谓官?”

    “官府扶民不控民,官民相合方能长久。”

    “或许民女的想法不切实际,但一个理想的繁荣国度,不正是与民同乐吗?”

    北徐使臣脸色微变,刚要开口,乔章林已捧着卷红绸裹着的档册上前。

    他展开“翰林院科举试点档”的档案。

    “回各位使臣,”

    乔章林声音清亮:

    “自民生案例纳入科举策论试点后,寒门应试率提升三成,策论中提及民惟邦本、公平交易的学子,较往年多了四成。”

    “这些不是空泛的文化,是能帮寒门学子打开仕途、让他们日后为官更懂民生的实学。”

    他翻到一页贴纸条的记录,上面是学子柳明远的策论片段:

    “观泉州平价粮点,方知晏夫子仓廪实而知礼节非虚言。”

    殿内氛围渐渐转变,西疆使臣放下弯刀,往前凑了凑,粗声问道:

    “时老板,乔编修说的惠及百姓,可有具体的底层例子?”

    “西疆多牧民,最信眼见为实,若是文化只能让学子受益,怕还不够。”

    这话正中北徐软肋。

    《北徐文钞》多是风花雪月的诗作,少有底层百姓受益的具体案例。

    时念笑了笑,对着殿外扬声:“王顺,进来吧。”

    门帘掀开,王顺走进殿内,虽有些局促,却腰杆笔直,对着使臣们躬身行礼:

    “小的王顺,是泉州渔民。”

    “王顺,跟使臣们说说,民生专窗怎么帮到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