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论出身坦然驳使臣,释文脉巧语破质疑(3 / 4)

和。

    小倭使臣放下玉如意,指尖敲着案几,居高临下道:

    “时老板说文化贴近平民,本使倒觉得,这模型过于侧重民间琐事,少了大国该有的文脉底蕴。”

    “南齐立国几百年,难道只剩粮点、蒙学这些市井场景,拿不出像样的经义典籍、金石器物展示?”

    这话一出,气氛又紧绷起来。

    北徐使臣立刻附和,端着茶盏慢悠悠道:

    “小倭使臣所言极是。”

    “文盛之会讲文脉正统,若只拿这些街头巷尾的东西,怕是会让周边小国觉得南齐无深厚底蕴,反倒丢了面子。”

    他看似为南齐“担忧”,实则暗讽蓝星文化无根基,怡红院的展示登不上台面。

    周边小国使臣虽没说话,却悄悄点头。

    在他们认知里,文化就该是典籍、字画、青铜器,而非百姓的粮袋、孩童的木笔。

    晚晴攥着文化册的指尖又泛白,偷偷看向时念。

    却见她依旧站得笔直,目光平静地落在小倭使臣身上,没有半分慌乱。

    “使臣说文脉底蕴,不知在您看来,文脉究竟是什么?”

    时念没有直接反驳,反而先抛问题,声音温和却有穿透力。

    小倭使臣愣了愣,随即道:

    “自然是流传千年的经义典籍、先贤字画,是能体现一国教化的器物,而非这些……柴米油盐的琐事。”

    “原来如此。”

    时念轻轻颔首,转身走到模型旁,指向蒙学班的微缩场景:

    “使臣请看这蒙学班的黑板,左边写着《义经》,右边写着天生我材必有用。”

    “《义经》是南齐孩童启蒙的经典,算得上传世典籍吧?”

    “而天生我材必有用虽来自蓝星诗词,却与南齐《民生策》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一脉相承。”

    “这难道不是文脉的融合?”

    她顿了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