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民生书暖寒门心,议事区聚百姓智(2 / 5)

sp;“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她说:“是所有想让寒门有出路、想让科举回归公平的人,一起迈出的第一步。”

    檐角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落在青石板上。

    映得《科举民生参考》封面上“寒门共勉”四个字格外清晰。

    乔章林望着那些捧着书的学子,再次想起时念曾说过的话:

    “知识的海洋不该设门槛,更不该分出身”。

    他此刻才真正明白,所谓科举改良,所谓知识平权,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它是寒门学子手里沉甸甸的书;

    是怡红院众人日夜忙碌的身影;

    是朝堂上那道“试点推行”的旨意;

    更是每个普通人对公平这两个字的一点点坚守与努力。

    夜风卷着槐树叶,轻轻落在两人肩头,带着夏日的微燥,暖得人心头发烫。

    怡红院春螺巷旧址的朱漆大门敞开着,檐角新挂的木牌格外惹眼。

    “怡红民生议事区”七个大字是乔章林亲笔所书,笔锋遒劲有力。

    木牌旁边还贴着张泛黄的公告,用粗墨写着:

    【每周三、周六辰时开放,专议盛京民生事,凡百姓、学子、小吏,皆可参与,无需报名,直言即可。】

    时念站在回廊下,看着伙计们往院里搬石桌石凳。

    短打的裤腿沾了些槐花瓣,他们却顾不上拍,只想着把桌椅摆得整齐些,让来议事的百姓坐得舒服。

    这处旧址自怡红院搬去城西新场地后,本打算改成书坊仓库。

    可上月科举试点时,见百姓们围着怡红院的伙计,七嘴八舌问“粮价怎么降”、“孩子读书去哪找门路”。

    时念忽然想起蓝星“社区议事、民生共商”的理念。

    与其让民生问题只停留在朝堂奏疏里,不如在民间设个“能说话、能办事”的地方。

    让百姓能把难处说出来,把建议提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