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方言发现大姐夫的师父教的东西还挺多的,这种能人能心甘情愿在复员后,去包头公社杀牛,真是让人佩服。
不过这年头这种人确实不少,后世好多都是去世之后,子女才发现自己父亲居然为国家立过那么大的功劳。
觉悟确实比方言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方言就现在的觉悟还停留在:“我可以奉献,但是也不能吃亏!”的境界。
接着小老弟提议,明天吃了晚饭,他们几个大老爷们儿干脆去澡堂。
老娘听到这话后,提议明天全家都去。
正好距离这里不远就有个澡堂子,环境还不错。
只有大姐夫举着自己的手,说去不了的。
方言表示没事儿,到时候弄个塑料口袋扎紧就行。
这下明晚的泡澡活动,就算是定下来了。
这年头单位里还发澡票,就比如方言他们同仁堂,一个月发两张。
协和稍微多一些,一个月发六张。
70年代京城公共澡堂收费标准,普通池塘澡,一般收费2毛6。
而盆堂因为在单独小房间内用搪瓷浴缸泡澡,一次仅供一人到两人使用,所以价格相对较高,一张票一人5毛5左右。
此外洗完澡后,澡堂中还有搓澡修脚的服务,一项一般是1毛3。
有这种单位澡堂福利的人,去澡堂的次数相对较多,没有这种福利的人,一般都不怎么去澡堂。
一方面是当时家庭洗澡条件有限,若想去澡堂洗澡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对于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另一方面天气降温后,有些澡堂保温条件差,洗澡容易感冒,所以秋冬季一些澡堂生意会下降,有些人可能整个冬季都不会去一次,甚至有的人从入秋到第二年端午期间都不洗澡。
聊完了洗澡的事儿,一家人也没去复习了,难得聚在一起看起了电视。
当晚电视里播放着电影《春苗》。
这影片是讲的赤脚医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