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既不影响修缮,也能保住您父亲留下的招牌,您觉得怎么样?”
陈老板愣住了,他看着林夕,又看了看门口的招牌,沉默了很久,才轻轻点了点头:“那…… 那你一定要画得一模一样,不能有一点差别。”
“您放心,我一定画得一模一样!” 林夕笑着说,立刻拿出画板,坐在杂货店门口,仔细地画着招牌上的字迹和纹路。阳光洒在她的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她的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每一个笔画都画得格外认真。
陈老板站在一旁,看着林夕认真的样子,心里的火气渐渐消了。他想起父亲当年开杂货店时的情景,想起父亲手把手教他算账、进货的日子,眼眶不知不觉就红了。他知道,林夕是为了他好,工程队也是为了巷子好,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固执,耽误了巷子的修缮。
“王队长,” 陈老板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等会儿取招牌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点,要是有什么地方坏了,及时跟我说。”
王队长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小心的!”
工人小心翼翼地取下招牌,王队长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只是后面的钉子有些松动,并没有损坏。他立刻让工人加固钉子,再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招牌上的纹路,最后刷上一层透明的保护漆。不一会儿,原本有些褪色的招牌,就变得亮堂起来,“陈记杂货店” 五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重新焕发了生机。
陈老板看着修好的招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走上前,伸手摸了摸招牌,感觉像是摸到了父亲的手,温暖而踏实。
修缮工程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中推进着。工程队每天都在巷里忙碌,加固墙体、修补门窗、铺设石板路,居民们也都积极配合,有的帮忙整理东西,有的给工人送水送吃的,还有的跟着工程队一起商量修缮方案。林夕则每天都拿着画板,记录下巷里的变化 —— 工人认真工作的样子、居民们忙碌的身影、老建筑渐渐恢复原貌的过程,都被她画进了画里,成了 “银杏巷新生” 系列画作中最珍贵的部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周后,刘主任带着文旅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巷里,商量如何开发银杏巷的旅游资源。文旅局的张科长拿着一份策划案,对居民们说:“我们计划在巷里打造‘老巷文化体验区’,设置非遗展示区、传统手工艺体验区、特色小吃区,再开发一条‘银杏巷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我们还计划在巷里引进几家特色商铺,比如文创店、咖啡馆、民宿等,这些商铺会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