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录音,“赵总,这是三天前我跟施工队队长的对话,他说‘是赵总让我们断的水电,不逼居民签字,就不给恢复’,您怎么解释?”
录音里传来施工队队长的声音,清晰地说出了赵峰的指示。赵峰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急忙辩解:“这是伪造的!肯定是你们恶意剪辑的!”
“是不是伪造的,你们可以去查施工队的通话记录,还有当时的监控。” 晨光冷静地说,“巷口的小卖部有监控,正好能拍到施工队断水电的过程,还有他们跟您的通话记录,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据。”
刘主任点点头,让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件事我们会去核实。接下来,我们想听听大家对改造计划的看法,为什么不愿意搬离银杏巷?”
李爷爷第一个站起来,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一枚保存完好的银杏叶标本:“刘主任,这枚银杏叶是我孙子出生那天摘的,现在我孙子都三十岁了。这老银杏树,看着我们巷里的人出生、长大、变老,它就是我们的亲人。我在这巷里住了六十年,我老伴的照片还挂在墙上,我要是搬了,她回来找不到家怎么办?”
张婶也站起来,把红布包里的照片和笔记本递给刘主任:“刘主任,您看这些照片,这是我们巷里的邻居一起过年的样子,这是我儿子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样子。这本子里记着我们巷里每个人的事,谁家孩子生日,谁家老人不舒服,我们都互相帮忙。这巷子不是冷冰冰的房子,是有温度的家啊!”
林夕把《银杏巷四季》画册递给刘主任,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刘主任,我是个画家,我的画里全是银杏巷的故事。春天,巷里的海棠花会落在青石板路上;夏天,孩子们会在老槐树下吃西瓜;秋天,银杏叶铺满整条巷子,像金色的地毯;冬天,我们会一起在巷里堆雪人。如果巷子拆了,这些风景就再也没有了,我的画也失去了意义。”
居民们一个个站起来,诉说着自己与银杏巷的故事。有人说,自己的婚纱是在巷里的裁缝店做的;有人说,自己小时候生病,是巷里的老中医治好的;还有人说,自己在外打工多年,每次回来,只要看到老银杏树,就知道到家了。
刘主任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眼眶也渐渐湿润。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居民,又看了看一旁脸色越来越难看的赵峰,语气严肃地说:“这些故事,比任何规划图都更有价值。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让居民的生活更好,而不是让大家失去家园。如果一个项目,需要以牺牲居民的情感和记忆为代价,那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赵峰急忙上前,拿出准备好的 “补充补偿协议”:“刘主任,我们可以提高补偿金额,还能给居民优先选房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搬,我们可以满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