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银杏巷,像是被造物主打翻了调色盘。老银杏树的叶子尽数变黄,风一吹,便簌簌落下,在青石板路上铺成厚厚的一层,踩上去 “沙沙” 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老巷的故事。巷口新立起的木质牌坊上,“银杏巷历史文化街区” 九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牌坊两侧挂着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曳,透着浓浓的烟火气。
今天是银杏巷正式对外开放的第一天,巷口早早地就围满了人。穿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陈佳佳拿着扩音喇叭,站在牌坊下,脸上满是兴奋:“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银杏巷!请大家有序进入,跟着导览路线参观,不要随意进入居民的私人院落哦!”
她的身边,几位穿着统一服装的居民导览员正忙着给游客分发宣传册。李爷爷也在其中,他穿着一件干净的中山装,胸前别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个木质的讲解棒,正耐心地给几位老年游客介绍巷口的老槐树:“这棵槐树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经常在树下听老人们讲故事……”
张婶则在自家院子里摆了个小摊,上面放着刚蒸好的红薯、煮好的玉米,还有她亲手做的酱菜。小摊前围满了游客,大家拿着手机拍照,时不时有人问:“阿姨,您这红薯多少钱一个啊?看着就好吃!”
“不贵不贵,红薯三块钱一个,玉米五块钱两个,酱菜十块钱一瓶!” 张婶笑得合不拢嘴,手脚麻利地给游客装东西,“都是自家做的,没有添加剂,放心吃!”
巷子里的 “老物件博物馆” 更是热闹。博物馆设在一栋修缮一新的老房子里,里面陈列着居民们捐赠的老物件 —— 有李爷爷父亲留下的木质工具箱,有张婶结婚时用的红色木箱,有陈老板杂货店早年用的算盘,还有林夕画的 “银杏巷四季” 系列画作的复刻版。游客们围着这些老物件,听着导览员讲述背后的故事,时不时发出感慨:“这些老物件真有年代感,能感受到当年的生活气息!”
林夕和晨光则在 “银杏巷故事墙” 前忙碌着。故事墙上贴满了巷里的老照片和居民们的手写故事,有孩子们在巷里玩耍的照片,有邻居们一起过年的照片,还有李爷爷教孩子们写毛笔字的照片。林夕拿着画笔,正在给照片补充细节,晨光则在一旁给游客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张照片是十年前拍的,当时巷里的孩子们在老银杏树下跳皮筋,现在那些孩子有的已经上大学了,每次回来都会来树下看看……”
然而,热闹的氛围中,也藏着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上午十点多,巷里的 “传统手工艺作坊” 前突然传来争吵声。林夕和晨光连忙跑过去,只见一位穿着时尚的女游客正和作坊里的老木匠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