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接下来的三天,银杏巷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忙碌与焦虑。林夕和晨光跑遍了区政府、规划局、文物局,却得到了 “改造计划合法合规”“支持城市更新” 的答复,没人愿意真正倾听他们的诉求。陈佳佳则在网上发帖,呼吁大家关注银杏巷的命运,帖子很快被淹没在海量信息里,没引起多少关注。
李爷爷找到了以前的老同事,对方是退休的文物局局长,听说银杏巷要被拆,特意来巷里考察。他看着老银杏树、百年老槐树,还有那些保存完好的青砖灰瓦老房子,连连叹气:“这么有历史价值的老巷,怎么能说拆就拆?可惜我已经退休了,说话没什么分量,只能帮你们写封推荐信,交给现在的局长,希望能有点用。”
张婶则挨家挨户地走访,收集大家的签名,准备联名抗议。她走到巷尾的王奶奶家时,却遇到了意外 —— 王奶奶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张协议,脸色苍白。
“张姐,我…… 我签了协议了。” 王奶奶的声音带着愧疚,“我儿子在外地打工,欠了不少钱,赵峰说只要我签字,就给我双倍补偿金,还帮我儿子还债。我实在没办法……”
张婶愣住了,手里的签名表掉在地上:“王奶奶,你怎么能签呢?咱们不是说好一起抗议的吗?这巷子拆了,你住了一辈子的家就没了啊!”
“我也不想啊,” 王奶奶抹着眼泪,“可我儿子等着钱救命,我实在没别的办法……”
消息很快传开,巷里的人都很失望。有人说王奶奶 “自私”,有人说 “这是被赵峰逼的”,还有人开始动摇 —— 连王奶奶都签了,他们再抗议还有用吗?
林夕得知消息时,正在整理巷里的老照片。她看着照片里王奶奶抱着孙子在老银杏树下玩耍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王奶奶的难处,可一想到有人开始妥协,她就觉得一阵无力。
“别灰心,” 晨光走过来,轻轻抚摸她的头发,“就算有人签了协议,我们也不能放弃。还有很多人不愿意搬,我们要为他们争取。”
林夕点点头,擦干眼泪,继续整理照片。她把照片按年份分类,从黑白的老照片到彩色的数码照,每一张都记录着银杏巷的故事 —— 有张婶年轻时结婚的照片,有李爷爷教孩子们写毛笔字的照片,有陈老板刚开杂货店时的照片,还有她第一次来巷里写生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她要守护的回忆。
第三天下午,赵峰带着几个人又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份签好的协议,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大家考虑得怎么样了?王奶奶已经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