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台的暖黄色灯光裹着晚风,把一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陈老板刚把杂货店的卷帘门拉到一半,听见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连忙又把卷帘门推上去,手里还攥着给雪团留的小鱼干。
“顺利就好,顺利就好!” 他搓着手往巷口走,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我下午看店的时候,还有老主顾问起你的画展呢,说等周末一定带着孙辈去美术馆。”
张婶走在最前面,手里还提着给林夕装粥的保温桶,闻言拍了拍陈老板的胳膊:“你是没看见,今天小夕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得可好了!记者们都围着她,还有观众跟我们打听银杏巷的民宿,说想住下来体验几天。”
李爷爷把装着书法卷轴的布包抱在怀里,脚步比平时快了些:“我今天在美术馆还遇到个老伙计,以前在京剧团拉胡琴的,说等过几天来巷里,跟我一起在老槐树下搭个台子,给街坊们唱两段。”
孩子们围着林夕,七嘴八舌地说着展区里的趣事。最小的豆豆举着手里的银杏叶书签,踮着脚凑到林夕面前:“林姐姐,今天有个阿姨问我书签是在哪儿买的,我说这是我们自己做的,她还夸我手巧呢!”
林夕蹲下身,摸了摸豆豆的头,把背包里的南瓜饼拿出来分给孩子们:“大家今天都累了,先吃点南瓜饼垫垫肚子。陈叔烤的南瓜饼,可是巷里最好吃的。”
孩子们欢呼着接过南瓜饼,坐在巷口的石墩上吃了起来。雪团从猫包里探出头,鼻子动了动,陈老板见状,连忙把手里的小鱼干递过去:“雪团,给你的,今天表现不错,没在美术馆捣乱。”
雪团叼着小鱼干,跳到石墩上,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暖黄的路灯照在它身上,毛茸茸的尾巴时不时晃一下,引得孩子们纷纷凑过去看。
林夕站起身,看着巷里的景象,心里满是暖意。巷口的红灯笼亮着,张婶家的烟囱还冒着淡淡的炊烟,陈老板的杂货店门口摆着刚进的水果,李爷爷家的窗台上,画眉鸟的笼子挂在那里,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鸣叫。这就是她熟悉的银杏巷,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也是她所有创作的灵感来源。
“时间不早了,大家都早点回去休息吧。” 晨光走过来,把林夕的外套拉了拉,“明天还要忙画展的事。”
张婶点点头,对林夕说:“小夕,明天早上我还是五点煮粥,你记得来吃。还有你的外套,我明天再给你熨一下,保证平平整整的。”
“谢谢您张婶,不用麻烦了,外套已经很平整了。” 林夕笑着说,“您也早点回去休息,今天跟着跑了一天,肯定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