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感到心中的包袱渐渐放下,
思路愈顺畅:“且国之强,在军之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需强兵备,练精兵,研新器,保疆土之安,护百姓之宁。”
终于,杨逸搁笔,长舒一口气。
他看着自己的答卷,
心中既有完成的释然,又有对结果的期待。
他知道,
这一篇策论,凝聚了他多年的学识和思考,只盼能得到考官的赏识,
为自己此次乡试之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咣……一声锣响,宣告考试结束。
“所有学子考生停笔,考试结束,各自收拾东西,等待通知!”
副考官说完,一摆手,
剩下的监考官员,开始行动,按照号舍顺序收答卷,过了一会儿,全部收完后。
“现在所有学子考生听令,带好你们各自的东西,根据号舍顺序,于号舍前排队,准备离开考场!”
副考官一声令下,
所有学子考生依令行事,各自带着自己的东西,走出号舍,在号舍前排好队,杨逸自然也是如此,等待着考官命令,依次离开考场。
………
考场外,梅夫人带着李夫人裴夫人及杨瑶等人坐在马车里等着杨逸出来。
“二嫂,您说都这么久了,逸儿怎么还不出来?”
李夫人眉头紧蹙,忧心忡忡地问道。
她双手不停地绞着帕子,目光紧紧地盯着考场的出口,眼神中满是焦虑与不安。
梅夫人看着眼前一脸担心的弟妹,轻轻叹了一口气,温婉地微笑着答道:“你呀!
莫要这般忧心,逸儿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又才华横溢,
此次乡试定能应对自如。
想来是考题颇有难度,需多些时间思考作答罢了,
你且放宽心,相信逸儿马上就会出来了。
放心吧!
逸儿不会有事的!”
“就是就是,二嫂说得对,三嫂你就别多想啦!”
裴夫人也凑上前来,柔声劝慰着。
“逸儿平日里饱读诗书,知识渊博,这区区乡试怎能难得住他?咱们就在这儿安心等着便是。”
就在此时,杨瑶激动的声音传来:“你们快看,是哥哥,哥哥出来了!”
众人纷纷顺着杨瑶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杨逸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出考场。
李夫人急忙迎上前去,眼中满是关切:“逸儿,你可算出来了,累不累?
考得如何?”
杨逸看着母亲那急切的模样,微微一笑,宽慰道:“母亲,莫要着急。
孩儿感觉还算顺利,只是这题目确有几分难度,需耗费些心思。”
梅夫人和裴夫人也围了过来,纷纷询问着考试的情况。
杨逸略作停顿,整理了一下思绪,说道:“二伯母,此次策论题目是‘论富民强国之道’,颇有深意,让我思考了许久。
但孩儿自认为观点清晰,论据充分,应是能有所挥。”
杨瑶在一旁眨着灵动的眼睛,好奇地问道:“哥哥,那你是怎么论述的呀?”
杨逸答道:“为兄从重视农业生产,保障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