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有九公分,高差不多七公分。
做工还算精细,猴子栩栩如生,表面有一些使用痕迹,一侧有一条小冲线(瓷器胎体裂纹)。
底款是“大清同治年制”
六字篆书刻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三章现场鉴宝,以物易物(第22页)
这是一件文房器,从规制、款识上看,如果对,应该是件儿官窑瓷器。
果然,货主很是自信地说道:“这可是同治本朝的官窑器,又是文房器。
这件儿东西,五年前我入手就是十二万……”
货主一顿连珠炮地吹嘘,把自己的这只水盂都要说成是玉皇大帝龙书案上摆过的东西了。
李道连眼皮都没抬,仅用眼睛过了一遍。
水盂表面闪动着蓝紫色的光,用手摸上去的感觉也只是微微热,血麒麟的影子都没有显现。
这东西有点儿年头,也就是民国烧制的有点儿水平的仿品。
应该是出自当时从官窑瓷场流落到民间的那批瓷工之手,现在放到市场地摊上能值个万八千的。
微微摇摇头,李道把东西轻轻放回到桌面上,说:“先生!
不好意思,你这件儿东西我们不收。”
多的一句废话都没有。
那个货主可不干了,眼睛一立,质问李道:“你什么眼力呀?到底懂不懂瓷器?这可是真真儿的同治官窑啊!
你看看这釉面,上面的开片、老化痕迹,没有个一、二百年肯定出不来这效果。”
微微一笑,李道说:“先生!
官窑不官窑的,那是你自己认定的。
我就看它是民国仿的,在我眼里它值不上一万块。”
说完,李道就冲梁晋山说:“请下一位吧!”
“的嘞!
先生!
把你手上的串儿放下吧。”
梁晋山也不多废话,伸手就夺过那人已经挑选好,确认要入手的一条手串。
开始叫第二位过来看东西。
任凭那人再怎么重申自己的东西是真的,梁晋山和李道也不再搭理他。
“得了!
老刘!
东西对不对的,你自己看,别在这儿瞎耽误工夫。”
说话的是一个身穿传统裤褂的瘦高男人,有四十多岁,最惹人注意的是他那颗锃光瓦亮的大光头。
“哎!
来了、来了,我是二号。”
叫嚷着,光头男已经挤到了李道面前。
看他两手空空,李道猜测他带来的肯定是珠宝、玉石、翡翠之类,不怕磕碰的东西。
果然,那人从兜里掏出一只白玉的斧型佩。
而这件东西一拿出来,马上就一团红黄光在李道眼前闪过,强烈得让他不得不微微闭了闭眼。
“来宝贝了。”
心里念叨了一句后,李道马上打起十二分精神,把目光聚焦到桌子上的那枚斧型玉佩上。
斧型,一端有刃,一端有穿孔。
长有九公分多,不到十的样子,上宽三公分左右,下宽不到五公分,厚度不到一公分,但入手感觉足够厚重。
玉质是和田羊脂白玉,温润无瑕。
斧佩的两面均以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