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0章:吃苦耐劳(3 / 7)

p;  德州与波州的相关情况类似英国,耕作标准亦可等同。

    其他地区,譬如第州、顿州、伏州、莫州这四大业已开发多年的地方,依旧以丰收作物为主。

    这些地方的收成就是确保新本土不出现饥荒的前提条件,任何人,不论高低贵贱,凡是胆敢破坏更作者,一律严惩不贷。

    之所以朱慈烺如此重视欧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就是因为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还生活着两亿人。

    当地的粮食缺口大约是五千万,也就意味着当地的农田只能喂饱一亿五千万人。

    不是没有多余的农作物,譬如土豆,还是有富余的,但总不能吃土豆吧?

    在有余粮的情况下,必须以主食为主,土豆与地瓜最多能算第一和第二副食。

    只要欧洲,特别是四大粮仓正常收获,喂饱五亿多百姓就完全没问题。

    四大粮仓能有两个正常收获,依然不会出现饥荒的情况。

    倘若只有一个粮仓能正常运转,那就很尴尬了。

    广大百姓可以考虑吃土豆过活了……

    好消息是,大明帝国的搬家不是一次搬完,而是前后历时十年时间。

    这就意味着在移珉之前,前沙俄的南俄地区与第聂伯地区的粮仓已经开始正常运转了。

    等开始移珉之后,波州与德州平原地区也被农户们开垦了。

    最后完成换地的法兰西与伊比利亚半岛地区,由于时间靠后,延迟开发也没太大问题。

    饥荒的风险被降至最低,而且被广大地区和较长的时间给分散掉了。

    第聂伯平原地区开发时间在沙俄被灭亡之后,直至法兰西本土被接收。

    前后历时十余年时间,几乎等于一带新生在当地儿长大成人。

    乡下的发展速度比不了城市,然而土地获得受益的速度却少于城市投资回报的时间。

    只要不是盐碱地,且没遭遇灾,一般没本钱得来的耕地一年就能回本,两年就是净赚。

    战争开支肯定不能平摊到耕地里,因为大量的城镇也是获胜得来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