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文书院(3 / 4)

在荀彧家中,和他商量参谋部领导人选的问题。

嘘寒问暖一番后,王弋将话题引入正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文若,你觉得公达如何?”

“主公,臣认为公达不慎妥当。”

荀彧直接否定了王弋的想法:“虽然内聚不避亲,可公达喜欢涉险,我觉得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公达确实喜欢涉险,可不能因为他喜欢涉险就否定了他的才能啊。

无论是大局观亦或是战术决策,公达都是上上之选。”

王弋的目标很明确,说到底他选荀攸的理由就是足够信任荀攸。

荀彧也知道王弋的想法,耐着性子解释:“主公,军略司很重要,确实找个值得信任的人。

但我们未来打仗只会凭借优势兵力横推过去,公达的性格有些跳脱,并不适合这个职务。”

“我不这么看。”

王弋摇摇头说道:“公达外表虽然跳脱了一些,但没有把握的事他是不会做的。

如今已经不是最初大家对行军打仗都不了解的日子了,已经过了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的时间,公达也成长了许多。”

荀彧苦笑,他能不知道荀攸已经成长了吗?问题是荀攸在关键时刻敢赌,而王弋的赌性同样很大,这两个人在一起谁知道会干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

在他看来田丰才是一个足够好的人选,战略眼光足够独到,心思也异常沉稳。

奈何王弋来询问他更多的不是来征求意见,而是希望能得到自己的认同。

“主公……”

荀彧内心必然不认同王弋的选择,想要再劝劝。

然而王弋却给出了一个无法反驳的理由:“文若,想要平定这个乱世光靠才能相当不错是不够的,我必须要极致的能力,目前只有公达有这种能力。”

荀彧心中暗探一声,有这种能力的人不止是荀攸,他也有。

可荀彧看出来王弋在为每个人划分职能,未来王弋准备管理民政的人安心管理民政,制定军略的人专心制定军略,两种官员的身份不再能随时转变。

这种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所有人都能更专心,坏处是这样很容易埋没人才。

目前看来是利大于弊,至于未来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

“既然主公已有断决,那臣这就去办。”

说着,荀彧打算起身整理名册,将他认为在民政上表现优异的人留下来。

王弋见状赶紧将他按在床上说道:“这件事不急,等你修养好了也不迟。”

荀彧想想也是,随即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有些无奈的对王弋说道:“主公,臣有一事相询,您可是希望我收那诸葛亮为弟子?”

“啊?”

王弋懵了,荀彧这怎么就想要收诸葛亮为弟子了?于是解释说:“我让他来帮你啊,现在你身边人手不足,找个人来帮你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其实王弋也是想瞎了心,诸葛亮今年才十岁,即便聪慧过人,可荀彧是冀州别驾,处理的都是三州大事,十岁的孩子能帮的上什么忙?

名人效应导致王弋盲目迷信,诸葛亮确实是高手中的高手,大才中的大才,说是三国文臣第一人也不算过分。

毕竟文臣中没人能在保持忠诚的情况下达到诸葛亮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