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沮授论才能哪方面都好,和荀氏族人掰掰手腕也没有任何问题,可他的性格有着极大的缺陷。
历史上因为袁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在官渡大战前夕四处宣扬袁绍必败这种事足以证明他有些自负且别扭的性格。
袁绍没有立即杀了他真的是袁绍宅心仁厚了。
深知这一点的王弋曾经因为一些其他的事和沮授谈过,虽然王弋只是希望沮授改一改他那别扭的性格,明明愿意为对方效死却不分场合的表示自己不满。
王弋坦言自己很难保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会错杀了他,希望沮授能尽量克制一下。
沮授对此却大为感动,他认为王弋身为人主愿意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规劝臣下不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是一件很难得的品质,更是爱护臣下的表现。
即便以他的能力成为一方刺史绰绰有余,如今只是一个从事是主君在磨练他的性子,对此他甚至感恩戴德。
这就导致了在王弋不知情的情况下沮授成为了他一个狂热的追随者,而狂热追随者的核心思路就是他们追随的人不会错,错的是整个世界。
况且王弋的战略本身就没有错,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沮授也是参加并表了意见的,王弋不怕统一天下的时间拖得很久,但他不希望打完之后中原大地上变得十室九空。
最初沮授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快刀斩乱麻是结束乱世的最好方式。
然而王弋的一套理论说服了他,双方对峙互相展民生,都争取毕其功于一役这种事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战争死上多少人都没关系。
可是依靠兵力互相消耗却完全接受不了,没兵了就去募兵,募完兵后继续消耗,消耗完了继续募兵,这种方式对民生的损耗实在太大,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败,最终所有人都会走向穷兵黩武。
沮授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出错,在他看来能够优先考虑民生问题的人才是有远见的君主,毕竟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而那些质疑王弋眼光的人注定是一些短视的庸才,庸才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只会拖累自身的展,就是一块毒瘤。
毒瘤就要被去除,所以在沮授眼中那些人已经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其实沮授的想法很极端,王弋和大部分世家的矛盾在于所需的东西不同。
王弋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而世家们需要的是滋养自身家族展的温床。
可沮授哪管这些,他暗自记下了几个眼神不对自身却很有势力的人,准备找个机会动刀子了。
沮授是个文化人,文化人杀人从来不会让刀子握在自己手里,而且没有人比王弋手里的刀更锋利。
想要挑起一个人的杀心,最简单的方式是挑战对方的底线。
沮授虽然是王弋狂热的追随者,却不代表他不会利用王弋达成自己为了王弋好的目的。
王弋的婚期将至,为了甄姜他已经等待了好几年,这种深情是不可以被人质疑的。
沮授要利用的就是这一点,甄姜虽然出身冀州有名的家族甄氏,可这种出身在他们这些世家中真的很低,低到遇见了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程度。
王弋或许不会在乎这种出身,毕竟只要成为了他的夫人,身份自然水涨船高。
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