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为什么国人在外国备受欺负(2 / 3)

>国人在海外往往以小圈子聚居,却很少形成真正的互助网络。

有人被房东欺负,在同乡群求助,得到的回复多是"

别惹事忍忍吧"

;有人在公司被歧视,想联合同胞维权,却怕枪打出头鸟而各自沉默。

这种各扫门前雪的心态,让欺负者更加有恃无恐,他们知道,这些人不会抱团反击,欺负一个是一个。

反观有些族群,哪怕只是口角冲突,也会有人站出来"

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

,这种集体威慑力,恰恰是许多国人社群缺失的。

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石子,被人踢来踢去,而如果聚成一块石头,谁也不敢轻易招惹。

经济地位的落差,让弱势成了被欺负的温床。

早期出国的国人,不少从事餐饮、零售、建筑等底层工作,高强度劳动换来的微薄收入,让他们在面对欺负时往往选择"

忍"

,因为丢了工作就活不下去。

老板拖欠工资,敢怒不敢言;客户故意刁难,只能笑脸相迎;甚至被同行排挤,也只能默默忍受。

这种生存压力下的妥协,被解读成逆来顺受,进一步强化了可以随意欺负的印象。

后来即便有国人进入中高收入阶层,这种刻板印象仍未消散,就像阴影总比实物滞后,早期的弱势标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慢慢撕掉。

国际话语权的弱势,让个体的委屈难被听见。

当海外国人遭遇不公,想通过媒体声时,会现国际舆论场很少有替他们说话的声音;想通过法律维权时,会现当地司法系统对外国人的诉求天然带着偏见。

就像在异国他乡的法庭上,你的证词可信度,可能还比不上本地人的一句随口之言。

这种话语权的不对等,让欺负行为缺少有效的制约,欺负者知道,哪怕事情闹大,也很难付出实质代价,自然无所顾忌。

当然,并非所有外国人都带着恶意,多数欺负行为也并非针对国人这个群体本身,而是源于偏见、误解和利益的算计。

但这些零散的欺负,叠加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会冒犯对方,哪件事会被刻意针对,只能在"

别给国人丢脸"

的自我约束中,活得小心翼翼。

更值得深思的是,国人在海外的处境,也与自身的一些行为有关。

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人在旅游时随意涂鸦,有人在生意中投机取巧,这些个体行为被放大成群体印象,让原本不带偏见的人也戴上了有色眼镜。

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少数人的不文明,让多数守规矩的人也跟着受牵连。

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个体的清醒,也需要群体的成长。

学好语言,不仅是为了沟通,更是为了在被欺负时能清晰地说"

不"

;坚守原则,不是为了争强好胜,而是让对方知道"

我们有底线"

;抱团互助,不是为了拉帮结派,而是让欺负者明白"

欺负一个人,就是与一群人为敌"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随着更多国人在各个领域做出成绩,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