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两国共享一条绵延千里的边界线。
这条边界线既是贸易往来的通道,更是基尔夫东部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对基尔夫而言,福斯特瑞的存在如同 “天然缓冲带”:若福斯特瑞保持中立或倾向己方,基尔夫东部边疆便能避开直接面对外部威胁的压力。
可一旦福斯特瑞倒向对手,这条漫长的边界线将瞬间转化为 “压力线”—— 基尔夫需分兵驻守千里边境,极大分散其有限的军事资源,这对需兼顾西部、南部的基尔夫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
更关键的是地形赋予的战略主动权。福斯特瑞王国西部边境并非平坦地带,而是盘踞着海拔千米以上的丘陵与山地,形成一道居高临下的 “地理屏障”。
反观基尔夫帝国东部,多为地势平缓的平原与河谷,几乎无险可守。这种地形落差意味着:若福斯特瑞被敌对势力掌控,对方可依托西部边境的高地部署防御工事或军事力量,轻松监视基尔夫东部的动向。
一旦冲突爆发,敌军顺着山地俯冲而下,能快速突破基尔夫东部的平原防线,直抵其腹地 —— 这种 “由高打低” 的地缘优势,让福斯特瑞成为悬在基尔夫东部头顶的 “利剑”。
而天明帝国帮福斯特瑞修建的 “科林城至西部边境商道”,更让这种战略风险具象化。
表面上,这条商道是为促进贸易,可其平直宽阔的路面、沿途配套的驿站与水源点,实则具备 “军民两用” 的潜力。
以往,从科林城向基尔夫东部边境调兵,需绕行崎岖山道,至少耗时半月;如今借由这条商道,军队可借助马车、骑兵快速机动,行军时间缩短至五日以内。
这意味着:若天明帝国通过福斯特瑞掌控这条商道,其军事力量能以 “科林城为起点”,快速投送到基尔夫东部边境 —— 而基尔夫东部的防御短板,恰恰放大了这种威胁。
基尔夫帝国东部长期处于 “城邦联合治理” 状态,土地荒芜、人口稀疏,中央朝廷对当地的管控力极弱:既无常驻的精锐军团,也缺乏完善的预警体系,城邦之间更是各自为战。这种治理困境,让基尔夫东部本身就像 “未设防的后院”。
此时,福斯特瑞的立场便显得尤为关键 —— 若福斯特瑞是 “友好屏障”,基尔夫尚可借助其西部边境的地形与商道,弥补自身东部治理的不足;
可若福斯特瑞成为 “敌对跳板”,基尔夫东部将陷入 “外部威胁逼近 + 内部治理薄弱” 的双重困境,甚至可能引发城邦倒戈、边疆动荡的连锁反应。
所以福斯特瑞王国对基尔夫帝国的战略重要性,早已超越 “邻国” 的范畴,它是基尔夫东部的 “地形屏障”“缓冲地带”,更是制衡外部势力渗透的 “关键支点”。
失去对福斯特瑞的影响力,基尔夫帝国东部的安全将失去根基,整个东部地缘格局也将彻底失衡。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基尔夫帝国不能眼睁睁看着福斯特瑞王国落入天明帝国的控制之中,从中作梗就在所难免。
可是李患之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她之所以要重视对福斯特瑞王国的控制,也正是因为这个王国对基尔夫帝国的重要性。
其实自天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