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南越危机军团受阻(2 / 3)

伤八百”

却无俘获之语,极可能是秦军强攻山寨时遭伏击,对方以游击之术耗其锐气,待粮尽自退。

如此看来,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他重新落座,取出随身浑天仪,置于案侧。

仪器静止后,重心偏向东南。

他凝视片刻,将这一现象记入思维导图竹简:“北军南征,补给线拉长,资源投入产出比下降。

每增一里运距,损耗增三成。

现战线推至象郡,实际有效兵力不足出时六成。”

这意味着,即便秦军兵力占优,真正在前线作战的力量已处于劣势。

他开始思考可用之人。

韩谈虽忠,但长于监察而非统军;冯去疾老谋深算,却过于保守,未必愿担南征之责;至于赵高……此人绝不能握军权一日。

唯有章邯。

此人出身周室,却甘为秦臣,既有实战经验,又懂后勤调度。

更重要的是,他曾在颍川主持赈灾,知晓如何与地方势力周旋。

若由他督南越战事,或可扭转僵局。

但他不能直接下令。

章邯目前仅为少府令,掌财政器物,无统兵之名。

若骤然委以重任,必引群臣质疑,反遭政敌围攻。

必须先制造局势,使其出兵成为唯一选择。

他提笔拟了一份奏议草稿,题为《查南越转运稽迟事》,表面上问责粮道中断,实则暗示前线指挥不当。

只需将此奏交由御史台抄录,朝中必起议论。

届时他再召集群臣议事,便可顺势提出派遣重臣赴前线督运——名义上是理顺后勤,实则掌握兵权调度。

正书写间,窗外传来更鼓声。

三响过后,万籁俱寂。

他放下笔,伸手抚过地图上的象郡位置。

指尖停留许久,仿佛能感受到那片土地的湿热瘴气,以及藏于密林中的敌影。

此刻他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推动改革的君主,而是必须亲自介入战局的决策者。

过去他依靠制度设计间接控局,如今危机迫近,再精密的规则也无法替代临机决断。

他将写好的奏议收入袖中,又从匣底取出一块未刻字的竹片,用炭笔写下三个名字:冯劫、章邯、韩谈。

随后划去前两个,最后一个名字旁画了一道短横——不是确认,而是标记。

下一步,是让这个人进入战场,而不是被推上战场。

他重新看向地图,现一条被忽略的细节:灵渠末端有一支分流,通往漓水上游,当地称“藤江”

若能打通此路,或可绕开雾口山谷,直逼敌寨侧翼。

但这需要熟悉水道的人带路,而宫中并无此类专才。

他想起云姜曾提过一位老匠人,精通南方舟楫之术,现羁押于骊山劳役营。

若将其调出,配合墨家机关术改良船只,或可开辟新运道。

念头一起,他又压了下去。

此时牵动任何人事调动,都会引起赵高等人的警觉。

尤其涉及墨家关联者,更需谨慎。

他只能等待时机。

烛火跳了一下,映得他半边脸隐在暗处。

他不动,也不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