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周遭是永恒的、接近绝对零度的黑暗和死寂,只有偶尔闯入的奥尔特云彗星核,提醒着这里仍属于太阳的疆域。
建设者们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宇宙辐射毫无遮挡,对所有电子设备和人员健康构成持续威胁。
近乎真空的环境意味着散热极其困难,节点平台运行时产生的巨大热量必须依靠复杂的液氦循环系统排入深空。
微陨石和宇宙尘埃的撞击虽然概率低,但一旦生就可能是灾难性的。
巨大的空间尺度与通信延迟:即使以光通信,从“节点-o1”
到内太阳系的指挥部,一个来回也需要近三周时间!
这使得实时远程控制变得不可能。
节点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性,而建设舰队也需要在极少外部指令的情况下独立应对各种突状况。
所有建设材料、能源、备件都需要从内太阳系长途运输而来。
维持这样一条跨越上万au的“生命线”
,其成本和组织难度乎想象。
一艘艘巨型运输舰如同行走在钢丝上,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导致前线的建设陷入停滞。
驻守在“节点-o1”
和前线的工程人员,每次任务周期往往长达数年。
他们远离家园,身处绝对的黑暗和寂静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那种被整个宇宙遗忘的孤独感,以及对任务失败的恐惧,时刻折磨着他们的神经。
心理疏导和轮换制度变得至关重要。
郑浩天上将大部分时间都坐镇“锚点”
站,但他坚持定期乘坐高交通艇,亲临“节点-o1”
乃至更前沿的建设现场。
他穿着厚重的宇航服,行走在正在组装的节点骨架之间,与工程师和机器人操作员交谈,了解最真实的困难。
他的到来,本身就像一剂强心针,给身处绝域的建设者们带去坚持下去的勇气。
“我们在这里每稳固一个节点,太阳系内我们的亲人、朋友,就多一分安全。”
这是他对所有建设者说的话,简单,却直指核心。
时间来到2o56年,“面壁”
网络的节点部署已完成了约百分之五,虽然距离成型依旧遥远,但初步的协同测试已经开始。
就在一次重要的多节点联动校准测试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几乎让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当时,郑浩天正在“节点-o1”
基地亲自督战。
测试旨在验证过一万个节点同时进行波束抵消的同步精度。
一切准备就绪,命令下达。
起初,一切正常。
监测数据显示,从内太阳系方向模拟泄漏的测试信号,在力场边缘被有效地削弱了数个数量级。
然而,就在测试进行到第37分钟时,异变陡生!
基地和多个前沿节点的引力传感器突然出刺耳的警报!
一股来源不明、强度远预期的引力微澜,如同无形的海啸,以难以想象的度扫过整个建设区域!
这引力扰动并非来自太阳系内部,而是来自系外深空。
它极其微弱,对于内太阳系的天体几乎毫无影响,但对于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