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共同的记忆:
从早期移民横渡黑水沟,到郑成功收复台湾;
从闽南语老歌到两岸合作的科技成就
突然,画面切换成实时镜头:
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的藏品在虚拟空间完美合璧;
福建土楼里,台湾游客正在体验客家打糍粑;
厦门鼓浪屿上,两岸音乐家合奏《明月千里》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午夜零时,全岛一千三百个“盘古”
能源节点同时亮起,与大陆的灯火连成一片。
海峡上空,无人机组成巨大的“家”
字,持续闪耀了三分钟。
在虚拟论坛上,一条帖子被顶到页:
“原来这就是回家的感觉。”
帖人详细记录了一天来的体验——从早上忐忑不安,到使用新系统的惊喜,再到晚上参加街头庆典的热泪盈眶。
张诚在“炎黄集团”
顶层,静静看着数据面板。
“伏羲”
显示:两岸民间交流量增长32oo,经济协作意向书签署量破纪录,文化认同指数达987。
他没有说话话,只是批准了炎黄集团的一个新项目:
“启动‘海峡创新走廊’,批资助1ooo个两岸青年创业团队。”
窗外,烟花还在绽放。
台北街头,人们自地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对岸的厦门,回应着《爱拼才会赢》。
这歌声通过“羲和”
网络交织,谱成这个夜晚最动人的交响。
二十四小时,一场文明的回归。
不是刀剑相向,而是心灵相拥;
不是强迫屈服,而是自愿选择。
当晨曦再次降临,台湾海峡的浪花依旧,但两岸的距离,已经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