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和平的呼唤(2 / 2)

>更拙劣的表演生在某些街头。

几个穿着印有不当字样t恤的年轻人,对着直播镜头夸张嘶吼,却现围观民众默默散开——卖奶茶的阿伯甚至淡定地调整摊位,让摄像头正好拍到他身后“两岸奶茶同源”

的祖传配方图。

最戏剧性的场面出现在某电视台。

当某位所谓“名嘴”

在节目里颠倒是非时,工程师悄悄切进了大陆新农村的实时画面——福建某个畲族村落里,台湾来的社区营造师正带着村民做景观改造。

“螳臂当车。”

张诚在监控中心轻声道。

他面前的光幕上,“伏羲”

标记的异常干扰源正逐个熄灭,如同被潮水淹没的火星。

真正的降维打击来自科技本身的慈悲。

高雄美浓的农田里,老农吴伯盯着手机呆。

“神农”

系统送的精准施肥方案,让他种了半辈子的白玉苦瓜产量翻倍。

当某个说客上门游说时,他默默亮出屏幕上的收成对比图。

更震撼的生在医疗领域。

通过“女娲”

医疗联盟的远程系统,北京某医院的专家正在指导台大医院完成高难度手术。

当患者血管吻合的瞬间,手术室里的台湾医生下意识说了句:“谢谢老师。”

这声感谢被“羲和”

网络忠实记录,在两岸医疗圈悄然流传。

“我们不是在说服任何人,”

张诚对技术团队说,“只是让科技证明最朴素的真理——合作比对抗更有利。”

通牒期限前最后六小时,海峡上空飘起细雨。

厦门鼓浪屿的钢琴博物馆里,来自两岸的演奏家们即兴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

琴声通过声纹采集系统,化作点点荧光汇入“羲和”

网络,在海峡上空织就光的五线谱。

虚拟世界的《两岸家园》里,上百万网友同时在线建造数字长城。

每块砖石上都刻着祖籍地名——从彰化到漳州,从淡水到泉州,最终拼接成跨越海峡的光之桥梁。

而某个不为人知的深巷中,九十岁的林奶奶颤巍巍点亮红灯笼。

她记得1949年那个离别的夜晚,父亲说过:“总有一天,这灯笼要照游子归家路。”

当子夜钟声响起,通牒期限届满的瞬间,所有屏幕突然暗去。

三秒后,一行字缓缓浮现:

“黎明将至,何不共待朝阳?”

没有威胁,没有警告,只有文明千年积淀的从容。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