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倒出时,总不忘打开“灵境”
的实时投影。
茶客们围着全息投影争论不休:
“要我说,当年郑成功收台也就用了九个月”
退休的历史老师推推老花镜。
“不一样喽!”
做跨境电商的年轻人滑动着手臂,“现在‘轩辕’巡弋一圈只要一刻钟,但你看——”
他指向投影里正在金门海域联合巡检的两岸救援船队,“这次连救援演练都同步了。”
最激动的要数台商联谊会的陈会长。
他刚通过“共工之环”
的供应链系统,把东莞工厂的智能机床与台中分厂的产线完成了实时对接。
“等通了高铁,我早上去新竹看厂,下午回厦门吃沙茶面!”
他洪亮的笑声震得茶海微颤。
茶肆角落,作家林晓默默记录着这些鲜活对话。
她正在写的《统一前夜的口述史》里,特意留出了最后一章空白。
“我在等一个注定要载入历史的瞬间。”
她对采访本轻声说。
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期待中。
某些深绿论坛的匿名版块,仍有少数人在用加密信道散布恐慌:
“共军坦克上岸就会征收所有房产!”
但这些帖子下面,立刻会出现带着“伏羲”
认证标记的科普账号:
【根据《两岸关系和平展框架》第三章第二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配图是大陆多个部门联合布的政策图解。
更有效的澄清来自“灵境”
的沉浸式体验——过百万台湾民众通过虚拟现实,亲眼“走进”
了对岸的政务服务中心、法院庭审现场、甚至社区居委会的日常调解。
当看到厦门某小区里台湾业主与大陆邻居共同投票决定物业公司时,谣言的根基开始崩塌。
张诚在这天傍晚批准了“启明”
计划的最终方案。
这个基于“羲和”
网络构建的民生服务系统,将在统一瞬间完成对所有台湾地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无缝切换。
技术团队已经演练过三百多次系统对接,误差控制在毫秒级别。
“我们不是在改变历史,”
他在方案书上签下电子签名,“只是为必然到来的时刻提供最平滑的过渡。”
倒计时进入最后六小时。
福建平潭的“海峡之声”
广播站,老播音员赵建国仔细抚平中山装的褶皱。
他面前摊开黄的工作日志,某页记录着1996年那次中断的寻亲节目。
当他再次坐在麦克风前,声音透过“羲和”
网络传遍海峡:
“这里是f896海峡之声,下面播放一位基隆听众的点歌《故乡的云》。”
没有政治宣言,没有宏大叙事,只有费翔的歌声在电波中流淌。
但在大陆的微博、抖音、b站,在台湾的ptt、de,在所有线上平台,这条寻常广播的点击量呈指数级增长。
张诚关闭了办公室的灯光。
窗外,金城已是万家灯火,而更远处,虚拟地球仪上代表两岸民意的光点正在融成一片璀璨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