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绝望——他们的设备精度,甚至无法有效探测到论文中描述的、最基础的效应存在的确凿证据。
“他们不是在和我们探索同一片森林,”
罗兰对副手喃喃道,“他们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连进入森林的正确地图都没有。
他们基于对‘量子时空纤维’的理解构建的理论框架,我们连理解和验证都做不到,更别提越了。”
理论源头被锁死,后续所有的应用科技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底特律,一家曾经象征山姆国工业荣耀的汽车制造厂改造的“新能源”
实验室里。
项目负责人马克·詹森看着眼前这台庞杂、笨重,且需要消耗巨量稀有材料的“仿制版‘破晓’电池”
原型机,再一次在安全测试中冒起了黑烟。
实验室里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和更深沉的绝望。
“我们拆解了能买到的一切‘破晓’电池,”
詹森的声音带着哭腔,“结构清晰,原理似乎也明白。
但我们就是造不出来!
他们的材料,那种‘不周山’合金的衍生物,我们连合成它的基础工艺都无法理解!
还有那该死的、近乎无限的聚变能源供给,让他们的制造成本低到令人指!
我们就算勉强造出来,价格也是他们的百倍,性能却只有一半!”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差距,更是整个工业基础和能源体系的全面落后。
加州,硅谷。
一家曾经叱咤风云的ai公司总部,如今显得门庭冷落。
创始人兼ceo,被誉为“ai金童”
的亚历克斯·李,呆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
屏幕上,是他引以为傲的“下一代ai模型”
与“伏羲”
开放给全球研究用的一个基础api接口进行常识推理测试的对比结果。
他的模型错误百出,而“伏羲”
的接口则展现了近乎神谕般的精准和深度。
“我们是在用算力堆砌模仿,而‘伏羲’……它是在理解和创造知识。”
亚历克斯绝望地关闭了屏幕。
“它学习的数据量,它底层架构的奥秘,尤其是它可能拥有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内禀逻辑’……我们和它之间,隔着一个太平洋。”
更可怕的是,随着全球数据、算力和顶尖人才向华夏汇聚,山姆国的ai研正在变成无米之炊,陷入“数据荒漠”
和“智能孤岛”
的双重困境。
面对这条令人绝望的鸿沟,以山姆国为的西方世界并非没有尝试挣扎,但所有的努力,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都显得如此徒劳和可笑。
曾经精心编织的、用于遏制东方的技术封锁网,如今成了束缚自身的绞索。
他们惊恐地现,自己千方百计禁止出口的高精度机床、高端芯片、特种材料……在华夏的“共工之环”
和“祝融”
材料面前,早已沦为落后甚至淘汰的技术。
反而,他们急需的、用于追赶的“灵境”
接入舱核心部件、“神农”
纳米虫的生物模板、“羲和”
网络的量子中继器技术……却被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