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无数人为之奋斗多年的梦想,今日成真!
“轩辕”
号在近地轨道附近进行了数次变轨机动,展示了其卓越的机动性。
它时而如游鱼般滑行,时而如鹰隼般疾驰,其庞大的身躯在深邃的太空背景下,勾勒出充满力量与美感的轨迹。
随后,它开启了“千里眼”
量子雷达,对广阔空域进行了扫描,瞬间锁定了数千个空间目标,从运行中的各国卫星到微小的太空碎片,一览无余。
同时,“顺风耳”
通信节点与地面、与同步轨道的“天枢”
卫星网络建立了稳定流畅的量子链路,传输着海量的高清影像和数据。
飞成功,验证了“轩辕”
号的基础飞行与系统性能。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其作战能力。
数日后,在西北某绝密靶场上空,一场代号“天罚”
的实战演示拉开序幕。
第一项,对地精确打击。
一艘模拟“敌方”
大型地面指挥中心的加固工事,位于复杂山地环境中。
“轩辕”
号在数百公里外的亚轨道高度,甲板下方的“射日”
高能粒子束主炮开始充能。
仅仅数秒蓄力后,一道肉眼几乎无法捕捉的、扭曲了光线的能量束,如同神罚之矛,瞬间跨越漫长距离,精准地命中目标。
没有爆炸的火光,只有目标区域瞬间汽化、熔融产生的刺目白光和升腾的少量烟尘。
待光芒散去,原地只留下一个边缘光滑、深不见底的巨大坑洞。
其威力与精度,令人胆寒。
第二项,防空反导与制天权争夺。
模拟的“敌方”
高音导弹群和隐身战机编队,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向“轩辕”
号起饱和攻击。
“轩辕”
号巍然不动。
“千里眼”
系统瞬间完成对所有来袭目标的锁定、轨迹预测与威胁排序。
“逐月”
电磁炮阵列率先开火,高弹丸如同金属风暴,在远距离上精准拦截了多枚高音导弹。
漏网之鱼进入中近距离,则被“流星”
激光矩阵交织成的死亡之网瞬间蒸。
同时,舰载的“影刃-ii”
无人机群如同蜂群般倾巢而出,主动迎击对方的隐身战机。
无人机之间通过量子链路共享信息,协同作战,以远有人战机的过载机动和智能战术,在极短时间内将“敌机”
全部“击落”
。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高效而冷酷,展现了“轩辕”
号强大的区域防空和制空、制天能力。
第三项,太空目标清除。
一颗早已报废、被选为靶标的大型废弃卫星,在数千公里外的轨道上运行。
“轩辕”
号调整姿态,再次动用“射日”
主炮。
这一次,能量束经过精确调制,以较低的功率、更集中的方式射出,如同最精密的手术刀,瞬间将那颗废弃卫星的关键结构熔断,使其失控翻滚,最终坠入大气层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