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是硬件底层的微代码执行痕迹中,搜寻着那潜藏的、几乎不可察觉的“陷落”
病毒特征。
“报告!
国家电网华北调度中心核心服务器,现异常隐蔽进程,签名与‘陷落’病毒特征库有73匹配度!”
“报告!
上海金融交易数据中心,备份系统固件层检测到未授权代码注入痕迹!”
“报告……”
一个个潜在的威胁点被“伏羲”
快定位、标记出来。
然而,“陷落”
病毒的狡猾之处在于,其核心模块分散潜伏,相互之间通过极其复杂的加密协议进行心跳联络,牵一而动全身,常规的查杀手段极易打草惊蛇,导致病毒提前激活或变异。
“不能直接清除!”
张诚果断下令,“病毒模块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立刻分析所有已现模块之间的通信协议和依赖关系,构建完整的病毒网络拓扑图!
我们要找到它的‘大脑’——指挥控制模块!”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大洋上的军事对峙随时可能擦枪走火,而数字世界里的生死时也同样惊心动魄。
每一秒的延迟,都可能意味着病毒被激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经过长达数十小时不眠不休的分析,在“伏羲”
近乎恐怖的运算和推理能力辅助下,一个隐藏在东南沿海某大型数据中心、伪装成正常数据备份服务器的ip地址,被锁定为高度可疑的“陷落”
病毒指挥控制节点。
但是,难题依然存在。
该节点与所有潜伏的病毒模块保持着加密联系,一旦对该节点采取任何强硬措施(如断网、关机),所有的病毒模块都会视其为“失联”
信号,从而立即启动预设的破坏程序。
“我们无法在不惊动病毒的情况下,同时清除所有节点。”
陈刚的声音带着深深的疲惫和焦虑。
指挥中心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这是一个几乎无解的死局。
就在这时,张诚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方案:
“既然无法在不惊动的情况下清除,那我们就‘欺骗’它!”
“利用‘羲和’量子互联网的高安全性和低延迟,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与真实网络环境完全一致的‘虚拟镜像网络’。”
“然后,通过一次精准到纳秒级的、同时对指挥控制节点和所有已现的病毒潜伏节点进行‘网络置换’!
在物理层面将它们瞬间从真实网络切离,接入我们构建的、完全受控的虚拟镜像网络中!”
“在虚拟网络里,我们可以慢慢‘解剖’它,套取它的所有秘密,而真实世界的基础设施,将毫无伤!”
这个方案,依赖于“羲和”
网络的绝对性能、“伏羲”
的精准调度、以及遍布全国的关键节点协同操作能力,要求的技术精度和协调复杂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一环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
但,这是目前唯一可能破解死局的方法。
“北辰”
院士从西安基地传来确认:“‘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