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箭分离成功!”
当这最终的成功信号传来,指挥大厅内终于爆出第一阵压抑已久的、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卫星成功入轨,意味着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已经稳稳迈出!
然而,对于“羲和计划”
而言,这仅仅是序幕的拉开。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天枢星”
并非普通的通信卫星,它的核心载荷,是基于张诚提供的颠覆性理论构建的“量子时空纤维纠缠同步”
生器与收系统。
它的目标,是实现远现有量子通信技术极限的、远距离、高度、强抗干扰的绝对安全通信。
“‘天枢星’已完成初步姿态调整,进入预定工作轨道!”
“启动量子载荷初始化程序!”
命令下达,指挥大厅再次陷入一片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主屏幕切换过来的、来自“天枢星”
自身的状态数据流上。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初始化过程复杂而精密,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突然,负责监控量子纠缠源状态的席工程师出一声压抑的低呼:“报告!
纠缠粒子对生成率……出预期基准值15!
纯度……纯度达到999998!
这……这怎么可能?!”
老院士“北辰”
猛地攥紧了拳头,眼中爆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这初始数据,已经远远越了实验室环境下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张诚的嘴角微不可查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理论中关于“量子时空纤维”
的底层描述,正在被现实所验证。
“尝试与乌鲁木齐地面站建立纠缠链路!”
指令出。
位于西北边疆的乌鲁木齐地面站,是距离西安最远的几个主要地面节点之一,是检验远距离纠缠保持率的绝佳测试点。
屏幕上,代表纠缠同步成功率的进度条开始缓慢爬升。
传统量子通信技术在此距离上,纠缠保持率会急剧衰减至一个极低的水平。
然而,此刻那根进度条,却以一种稳健的、远所有人预料的度,坚定地向上攀升!
7o8o9o
当进度条最终定格在987时,指挥大厅内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这简直是神迹!”
“北辰”
院士的声音带着颤抖,“在这个距离上,987的保持率……我们之前理论计算的极限,也才刚过7o啊!”
这仅仅是开始。
“启动与三亚地面站、漠河地面站的同步多节点纠缠链路构建!”
更复杂的指令下达。
这一次,“天枢星”
需要同时与位于共和国最南端和最北端的两个地面站建立并维持高质量的量子纠缠。
屏幕上,三条分别指向乌鲁木齐、三亚、漠河的进度条同时开始跃动。
令人震惊的是,它们几乎以平行的、同样高效的率向上攀升,最终分别稳定在985、982和979!
“多节点并行纠缠同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