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双线并进(3 / 5)

石之一。”

一位白苍苍的物理院士扶了扶眼镜,眉头紧锁,随即又舒展开,眼中爆出精光:“妙啊!

这样一来,纠缠态的维持就不再依赖于脆弱的空间连续性……张院长,这个思路,至少为我们节省了五年,不,可能是十年的摸索时间!”

在另一块专注于“伏羲计划”

的白板前,争论同样激烈。

“基于动态目标驱动的决策树,如何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这需要引入不确定性环境的先验评估模型。”

一位来自中科院的计算机理论泰斗提出质疑。

周思源教授指着屏幕上自己刚刚构建的算法草图回应:“所以我们加入了‘元认知层’,让它具备对自身决策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的能力,就像……就像人会在思考时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一样。”

“但这会带来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

有人立刻指出。

“所以,‘伏羲’的硬件架构必须同步革新,这需要林婉所长那边在新材料上取得突破,也需要合肥算中心提供前所未有的算力支持。”

张诚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他仿佛能同时处理多个线程的复杂问题,“硬件与软件,必须在理论层面就开始协同设计。”

而在属于“盘古计划”

的角落里,讨论则更加抽象和艰深。

关于“场共振协同激”

的数学描述,关于如何用数学语言精确刻画那种理论上可以稳定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的复杂场结构,每一步都像是在未知的数学深渊边缘行走。

几位数学领域的院士和研究院的数学团队,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演算、推演、否定、再重构。

整个“创世”

工作区,如同一台刚刚注入顶级燃料的级大脑,以前所未有的功率全运转。

张诚是这台大脑最核心的处理器和灵感源泉,他穿梭于几个不同的理论小组之间,时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谬误,时而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新假设,将几乎陷入僵局的讨论引向全新的方向。

他脑海中那价值八百五十万积分的三大理论体系,正被一点点地拆解、消化、并与现有地球科学知识进行艰难的嫁接和转化。

就在这争分夺秒的理论攻坚时刻,赵伟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实验室门口,他没有进来,只是对着张诚做了一个特殊的手势——代表有极其重要且无法延迟的外部访客。

张诚眉头微蹙,但很快恢复平静。

他对身边的几位院士低声交代了几句,便快步走出实验室。

“是谁?”

张诚边走边问,语气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任总。”

赵伟低声汇报,“他亲自来了,现在贵宾室。

姿态放得很低,但意图明确,希望寻求与集团的深度合作,甚至……入股。”

张诚脚步顿了一下。

华为?这家中国民营科技的旗帜,其技术实力、产业布局和国际影响力,他自然清楚。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的到来,既是机遇,也可能带来变数。

“请他到一号会议室。”

张诚迅做出了决定,“另外,通知董事局轮值李主席,请他一同参与会谈。”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