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了现有的原子层沉积设备,设计了特殊的脉冲序列和前驱体输送模式,实现了电解质在纳米孔道内的完美共形生长。
单元封装与集成:“晶核”
电池的单体结构也不同于传统卷绕或叠片式,而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三明治-蜂窝”
复合结构,以实现最佳的力学支撑与散热效果。
马卫国带领工程团队,根据张诚提供的图纸,日夜赶工,定制了专用的精密叠片机、激光焊接设备和真空注液(注入少量活性离子载体)系统。
过程中挫折不断。
有时是封装应力导致电极破裂,有时是界面阻抗突然飙升,有时是快充测试中出现异常极化……每一次遇到瓶颈,张诚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或是调整工艺参数,或是提出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
他仿佛对整个技术体系拥有上帝视角,其深厚的多学科知识储备和恐怖的直觉,让所有团队成员叹为观止,敬若神明。
第一批“破晓”
原型电池,终于张诚带领的研究团队废寝忘食般的努力下,在第五个月初成功下线。
它们的外观并不起眼,银灰色的标准模块封装
测试环节,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先是最基础的电性能测试。
当充放电测试仪器的屏幕上,显示出那稳定攀升,最终定格在24oo91hkg的能量密度数值时,整个测试间鸦雀无声,随即爆出几乎要掀翻屋顶的狂喜!
成功了!
理论变成了现实!
紧接着,快充测试:连接大功率充电设备,电量在8分45秒内从5充至95!
循环寿命测试台架上,电池以极高的倍率进行着充放循环,数据记录仪上的曲线衰减缓慢得令人指,初步推算循环次数轻松突破二十万次!
安全测试更是触目惊心:针刺、挤压、短路、高温高压烘烤……传统锂电池早已起火爆炸的场景下,“破晓”
电池安然无恙,最多只是模块外壳微微热,内部结构完好!
宽温域测试:在零下一百二十度的环境中,依旧能稳定输出8o以上的容量;在高达二百四十度的烤箱内,性能未有明显衰退!
各项数据,全面达到甚至部分越了理论预期!
五个月的呕心沥血,一百五十多个日夜的艰苦攻坚,在张诚的亲自带领与核心掌控下,“破晓”
项目取得了决定性的、辉煌的成功!
实验室里,团队成员们相拥而庆,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知道,自己亲手参与并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张诚站在人群中央,看着那安静躺在测试台上、却蕴含着颠覆世界能量的“破晓”
电池原型,脸上露出了淡淡的、满意的笑容。
“生命一号”
优化的是人,是文明的内在。
“破晓”
电池驱动的,将是文明的外壳,是整个世界。
能源存储的基石已被改写,一场席卷全球能源、交通、工业、乃至军事领域的风暴,已然在这西北高原的实验室里,蓄满了能量,即将破晓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