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池中,认购一部分份额。
以此作为我们深度绑定的纽带。”
他顿了顿,给出了具体方案:“每家高校出资两亿人民币,各自占比百分之一的股权。
十四所高校,共计出资二十八亿,占据股权池中的百分之十四份额。
剩余的百分之六,依旧作为研究院未来的核心人才期权池。”
这个方案,意味着研究院的总估值,在高校入股层面,被认定为两百亿人民币。
考虑到张诚的无形资产、国家的前期投入以及研究院未来的巨大潜力,这个估值堪称“友情价”
,充分体现了张诚的诚意。
而且,每家百分之一的股权,看似不多,却象征着正式进入了研究院的核心圈层,拥有了分享未来展红利和参与部分决策(至少在董事会层面拥有知情权和建议权)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这代表了与张诚、与炎黄研究院最紧密的战略同盟关系。
出资二十八亿,对于十四所顶尖高校而言,虽然是一笔巨款,但分摊下来尚在可承受范围内,且其带来的长远回报——包括优先参与前沿项目、共享尖端技术、联合培养顶尖学生、提升学校在关键领域的实力和声誉——将是不可估量的。
会场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校长们都在快权衡。
很快,清华校长率先表态,他笑着拍板:“我看可行!
两亿换一个登上未来科技高列车的机会,值!”
“同意!
就这么定!”
北大校长紧随其后。
“我们没问题!”
“支持张院士的方案!”
……
其他校长也纷纷表态,无一反对。
这个方案既照顾了各校的实际情况,又明确了权责利,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张诚的亲自认可和邀请,这正是他们此行的最大目的。
“感谢各位的支持。”
张诚微微颔,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那么,后续具体的协议签署和法律流程,会由研究院的筹备组与各校对接。
我希望,各校能尽快遴选推荐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博士后以及博士、硕士生,作为研究院的第一批‘联合培养’和‘科研实践’人员参与进来。
同时,我们也非常欢迎各校相关领域的教授,以兼职、访问、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入到研究院的初期项目论证中来。”
“没问题!
回去就立刻安排!”
校长们纷纷应承,气氛顿时变得更加热烈和融洽。
接下来的时间,会谈进入了更具体的交流。
校长们关切地询问研究院初期的重点方向,张诚也简要地分享了在新型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初步构想,并邀请各校根据自身优势,提前进行人才和技术的储备。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最终在友好而充满信心的氛围中结束。
校长们心满意足地离开,奔赴机场,返回各自学校,准备尽快落实入股和人才推荐事宜。
送走校长们,张诚独自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远处工地上忙碌的景象。
高校联盟的正式加入,如同为炎黄研究院这艘刚刚铺设龙骨的巨舰,装上了十四台强大的辅助引擎和人才供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