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惜时如金(2 / 2)

势而徒劳无功。

身体的垮塌更是最直接的惩罚,一旦健康这条船出现漏洞,再宏伟的智力航程也将被迫中断。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这句古训,他不仅理解,更将其奉为自身科研实践的圭臬。

因此,尽管内心对时间的流逝感到焦灼,他依然为自己设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一套强制性的“张弛”

规则:

绝对睡眠保障:无论研究进展到多么关键的时刻,他每天都会确保至少四个小时以上的深度、连续睡眠。

这不是可选项,而是维持大脑机能和创造力的生理必需。

他会设定严格的就寝时间,哪怕思路正酣,也会强迫自己放下纸笔,躺上沙。

他知道,很多时候,睡眠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信息整理和灵感孵化过程。

强制性短暂休憩:每隔两到三个小时的高度专注工作后,他会强制自己离开书桌和白板,站起身,在书房内缓慢踱步几分钟,或者仅仅是站在窗边,眺望一下远处被热浪模糊的绿色山峦。

这短暂的“抽离”

,不是为了放松,而是为了给高运转的思维缓存一个“清理”

和“重置”

的机会,避免陷入“钻牛角尖”

的僵局。

规律性的户外活动:在一天中精力相对不那么集中的时段(通常是下午三四点钟),他会走出书房,在别墅的庭院里进行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慢走。

他会刻意不去思考数学问题,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官上——感受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投下的光斑,聆听蝉鸣的节奏,观察李静打理的菜圃里作物的长势。

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放空”

,是对紧绷神经的有效舒缓,也是对创造力的另一种滋养。

营养与身体的维护:他不再忽视李静精心准备的食物,即使胃口不佳,也会保证定量的摄入,尤其注重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他明白,那具年轻的身体,是他进行这场漫长智力远征唯一的、也是最根本的载体。

践行这些规则,有时需要他动用强大的意志力,去对抗那种“再算一会儿”

、“再想清楚一点”

的内在驱动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与科研攻关并行的、对自身心性的修炼。

惜时如金,张弛有度。

在这盛夏的尾声,张诚如同一位最顶尖的钢琴家,一方面以最大的热情和专注去弹奏那名为“霍奇猜想”

的复杂乐章,每一个音符(每一分钟)都力求精准、有力;另一方面,他又严格地控制着演奏的节奏与力度,深知过度的激情会导致失控,恰当的休止符(休息)反而是为了成就更恢弘的旋律。

他在这极致的“惜时”

与清醒的“弛豫”

之间,寻找着那个最微妙、也最有效的平衡点,以确保自己能够以最饱满、最持久的状态,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决定性的突破瞬间。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