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张诚手中:“并授予您奖金以及证书,以作证明。
再次祝贺您,张诚先生。”
张诚微微躬身,双手接过证书,清晰的说道:“谢谢您,国王陛下。”
简单的对话,完成了一次跨越年龄、国籍与身份的,对智慧与成就的最高致意。
全场再次爆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老科学家眼中甚至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他们见证的,不仅是一次颁奖,更是一个传奇的加冕,一个时代的注脚。
按照流程,接下来是获奖者致辞。
张诚在掌声稍歇后,走到了讲台的话筒前。
他没有准备稿纸,只是平静地站立着,目光扫过台下那些代表着人类智力巅峰的面孔,最终仿佛投向了更遥远的虚空。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礼堂,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和宁静的力量,仿佛在陈述一些不言自明的真理。
“尊敬的国王陛下,王后,伊尔森院长,彼得森主席,各位嘉宾:”
“感谢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授予我这份荣誉。
感谢阿贝尔奖委员会各位委员的认可。”
他开场简洁,随即话锋一转,直接切入更深层的思考:
“站在这里,接受这份旨在表彰数学贡献的奖项,我想到的,却不仅仅是数学。”
“人类文明,从蒙昧走向启蒙,从仰望星空到解析基因,其驱动力,根植于一种内在的、对理解自身与所在宇宙的永恒渴望。
我们构建语言以沟通,建立社会以协作,展科技以生存。
然而,在所有这一切表象之下,是否存在一种更基础的、支撑着所有知识体系得以建立的‘逻辑骨架’?是否存在一种越个体经验、越文化差异的、关于‘真’与‘可能’的普遍法则?”
“数学,或许正是我们对这种‘逻辑骨架’和‘普遍法则’最纯粹、最极致的探索与实践。
它不依赖于特定的观测仪器,不根植于某一片土地,它只遵循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一个正确的数学定理,一旦被证明,便成为人类共同体可以永久共享的、坚不可摧的精神财富。
它代表着理性能够抵达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是漂浮在变幻莫测的经验世界之上的一座座永恒岛屿。”
“我所做的工作,无论是证明一个猜想,还是构建一个理论框架,本质上,都是在尝试为这座由理性岛屿构成的archipe1ago(群岛)添上一砖一瓦。
黎曼猜想关乎素数分布的奥秘,杨-米尔斯理论关乎物质世界的深层结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描绘了流动的规律,而pvsnp问题,则触及了计算的本质与极限……它们看似分散,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试图理解支配着我们这个宇宙的、那套简洁而深刻的‘源代码’。”
“‘历史层积动力学’,便是在这种尝试中的一种思路。
它基于一个简单的观察:现在,由过去塑造;结构,在过程中涌现。
将‘时间’与‘过程’的维度,以更本质的方式引入对数学和物理对象的描述中,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在静态视角下被遮蔽的联系与规律。
这并非终点,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一条可能通向更统一理解的路径。”
“今天的荣誉,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