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荣辱不惊(1 / 5)

深冬的寒意,在北京城郊的这片静谧之地,显得格外浓重。

别墅屋檐下悬挂着细长的冰棱,在稀薄的冬日阳光下闪烁着剔透的冷光。

庭院里积雪未融,被细心地在主要小径上清扫出可供通行的道路,露出底下湿润的青石板。

万籁俱寂,唯有偶尔掠过的寒鸦,出几声嘶哑的啼鸣,更添几分旷远之意。

与外界可能想象的、攻克千禧难题后应有的狂喜或喧嚣截然不同,这栋别墅在张诚完成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证明后的整整一周里,陷入了一种比攻坚时期更为深邃的宁静。

这是一种卸下千钧重担后,身心自然沉潜的休憩,也是一种对即将到来的、必然席卷全球的学术风暴,预先构筑起的无形壁垒。

证明的完成,并非研究的终点。

对于张诚而言,将脑海中那完美自洽的逻辑链条,转化为可供全球学术界审阅、批判论证的严谨论文,是同样重要,甚至更需要耐心和细致的一步。

在陷入长达近十几个小时的深沉睡眠,彻底缓解了精神上的极度疲惫之后,张诚并没有急于享受“假期”

他深知,一篇足以改变一个学科面貌的划时代论文,容不得半点马虎。

任何表述的模糊、引用的疏忽,甚至仅仅是排版的不雅,都可能为后续无尽的争论与误解埋下伏笔。

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再次回到了书房,但工作的性质已截然不同。

不再是探索未知的迷雾,而是对自己已然征服的疆域,进行最精细的测绘与整理。

他如同一位最严苛的法官,重新坐在了那厚厚一叠、过两百页的手稿前。

但这一次,他的角色从创造者变成了审视者。

他从引言开始,逐字逐句地审阅。

确保每一个定义都精确无误,每一个数学符号的使用都符合规范,每一个“显然”

、“易得”

背后,都确实有着坚实且无需赘述的逻辑支撑。

他反复推敲行文的措辞,力求在保持数学严谨性的同时,兼具最大程度的清晰与简洁,让同行能够沿着他的思路,理解这宏伟证明的架构。

他独立于之前的推导过程,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甚至故意寻找漏洞的方式,去重新验证每一个关键引理和核心推论。

他将自己想象成世界上最挑剔的审稿人,试图从各个角度攻击自己的证明。

这个过程耗费了他大量的心力,但最终,证明体系的坚固性再次得到了确认,这让他内心更加安定。

仔细核对了所有引用的文献,确保出处准确,并对那些在他研究过程中,其思想曾间接给他带来启的前辈学者(即使其最终结论并未被直接采用),在致谢部分给予了恰当的提及。

这是一种学术上的传承与尊重。

甚至亲自参与了论文电子版的初步排版工作,对公式的字体、编号、图表的清晰度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他而言,论文不仅是内容的载体,其形式本身也应体现一种理性的美感与秩序。

这一周,书房里的灯光依旧常常亮至深夜,但氛围已不再是那种剑拔弩张的攻坚状态,而更像是一位匠人在对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进行最后的打磨和抛光,沉稳,专注,一丝不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