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几乎是语无伦次地通过电话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杨先生!
出大事了!
arxiv上……那个中国的张诚,他……他布了一篇论文,声称证明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杨先生沉稳而略带惊讶的声音:“张诚?那个证明了黎曼猜想的孩子?他转向场论了?”
“是的!
论文已经传开了,现在大家都在疯狂讨论!
您……您要不要看看?”
杨先生没有多言,立刻让助手将论文打印出来。
当厚厚的一叠纸张放在他宽大的办公桌上时,他戴上了老花镜,神情凝重而专注。
这一刻,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助手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杨先生并没有急于去看证明细节,他先仔细阅读了摘要和引言。
当他看到张诚明确写道“本文基于‘历史层积动力学’(historetaics)框架,为四维非阿贝尔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的存在性及其质量间隙特性,提供了一个完整且严格的数学证明”
时,他的眉头微微蹙起。
作为一个一生都在与物理打交道的巨匠,他深知这个问题的难度,也见过太多失败的尝试。
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使用一个自己创立的全新理论框架,能否真的解决这个困扰了学界数十年的难题?他的第一反应是审慎的怀疑。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进入论文的核心部分,杨先生脸上的神情开始生微妙的变化。
那审慎的怀疑,逐渐被一种越来越浓的惊讶和思索所取代。
他看到了张诚如何巧妙地引入“层积空间”
的概念,将连续的时空和规范历史分解为一种离散化的、带有“深度”
信息的结构。
“妙啊……”
他忍不住低声赞叹了一句,“将路径积分的‘历史求和’,转化为在‘层积空间’上的‘结构演化’……这个视角的转换,简直是神来之笔!
它绕开了很多连续时空直接量子化的技术噩梦。”
当他读到张诚如何定义“层积空间”
上的测度和动力学算子,并证明其关键性质(如本质自伴性)时,杨先生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纸面上轻轻敲击着,这是他在深入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这个‘层积’框架,竟然能如此自然地处理规范冗余……将规范等价类作为基本对象,这想法既大胆又深刻!
这比法捷耶夫-波波夫(faddeev-popov)鬼场的方法在概念上更干净,虽然数学上复杂了无数倍……”
最让他感到震撼的,是论文后半部分关于质量间隙的证明。
张诚并没有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物理图像(如弦模型),而是纯粹从“层积空间”
的几何和动力学性质出,通过一系列极其复杂而精妙的不等式和谱分析,硬生生地“推导”
出了能谱中那个大于零的间隙。
“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
杨先生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感慨,“他竟然将质量间隙与这个‘层积’结构的某种内禀的‘刚性’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