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了直观的图像,但都无法直接转化为严格的数学构造。
那一天,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书房。
草稿纸消耗的度远往常,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尝试性的定义和随即被划掉的推论。
窗外,雷声隐隐,一场暴雨即将来临,空气中充满了压抑的躁动。
就在第一滴硕大的雨点砸在窗户玻璃上,出“啪”
的脆响时,张诚正在白板前进行着又一次看似徒劳的推演。
他试图将“质量”
与“层积空间”
中某种“横向振动模式”
的能谱联系起来。
突然,他的笔尖顿住了。
他的目光死死锁定在刚刚写下的一个极其复杂的泛函微分算子上。
这个算子描述的是在“层积空间”
的某个特定“切片”
上,规范场涨落的动力学。
之前,他一直试图直接求解这个算子的谱,但因其非自伴性和高度非线性而屡屡受挫。
但就在这一瞬间,雨点敲击玻璃的杂乱声响,仿佛与他脑海中纷乱的思绪产生了某种奇特的共鸣。
一个被忽略的可能性,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思维!
“不对……方向错了……”
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颤抖,“不应该直接求谱……应该先证明这个算子在某种加权空间上是本质自伴的!
只要本质自伴性成立,其谱的性质,特别是谱下界……”
他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眼中的光芒越来越盛。
他迅擦掉白板上大片的内容,只留下那个核心算子。
然后,他开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算子的性质。
他引入了一个巧妙的“权重函数”
,这个函数与“层积”
的深度紧密相关,类似于在时空上赋予了一个与能标相关的衰减因子。
笔尖在白板上飞移动,出沙沙的声响,与窗外越来越密集的雨声交织在一起。
一行行更加复杂,却隐隐透露出某种和谐与美感的公式流淌出来。
他不再试图直接计算,而是转向证明一系列精巧的不等式,试图将这个非自伴算子“包裹”
起来,控制其行为。
时间在极度专注中飞流逝。
窗外的暴雨已然倾盆,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书房内,只有笔尖划过白板的声音和张诚越来越平稳、却愈有力的呼吸声。
终于,在暴雨渐歇,天际透出一丝微光之时,张诚的笔,在推导的末尾,用力地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他后退一步,静静地看着白板上那最终成型的一系列不等式,以及那个被他成功证明了的、关于算子本质自伴性的关键引理。
这,并非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的最终证明。
距离那个宏伟的目标,依然道阻且长。
但是——
这是一个坚实的、前所未有的突破口!
他成功地在他构建的“层积”
框架下,为描述低能激的动力学算子,建立了严格的数学基础(本质自伴性)。
这意味着,在这个全新的视角下,至少这部分物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