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
我们设想,素数并非孤立的、静态的标签,它们在自身的‘历史’中,通过某种特定的‘动力学规则’,不断地留下印记,相互影响。
最终我们观测到的eta函数及其零点,是这个动态过程在某个‘观测截面’上的投影或涌现性质。”
这个直观的比喻,虽然并非严格的数学定义,却成功地将在场许多非数论领域的学者带入了情境。
威滕教授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身体微微前倾,显然对这种带有物理色彩的描述极感兴趣。
“这里的关键在于,‘历史’不是简单的时间序列,”
张诚强调,“它是一种结构化的、带有权重和干涉效应的信息累积过程。
我们引入的‘层积空间’,正是为了数学化地描述这种累积的‘场所’和‘规则’。”
在建立了直观图像后,张诚迅转向了严谨的数学构建。
他开始定义核心的数学对象:
·层积空间(stratifiedspace)s_p:一个与每个素数p关联的、具有特定测度结构的(通常是非阿基米德)空间,用于编码该素数的“历史信息”
。
·历史算子(historyoperator)h:一个作用在层积空间某种函数空间上的算子,其谱性质与eta函数的零点分布直接相关。
·主动力学方程(asterdynaet):一个描述历史算子如何随“层积时间”
(一种参数化历史深度的抽象变量)演化的方程。
他的定义清晰而简洁,使用的符号体系虽然新颖,但内在的自洽性和美感逐渐显现。
他一边阐述,一边在空中的虚拟白板(通过幻灯片特效实现)上写下关键的公式和定义。
笔迹流畅,逻辑链条环环相扣。
接着,他展示了框架下的几个核心定理。
“定理47(层积谱对应定理):在适当的假设下,黎曼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与主历史算子h在临界带内的谱点,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这个定理直接将经典的数论问题转化为了他框架下的算子谱问题。
“定理53(干涉排除定理):历史层积过程中产生的‘破坏性干涉’效应,在临界线外(re(s)≠12)会指数级放大,从而排除了非临界零点的存在可能性。”
这是他证明黎曼猜想的精髓所在。
他并没有展开全部证明细节,而是重点解释了“干涉”
这一核心机制如何通过他定义的动力学方程自然产生,并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演示了其工作原理。
这部分内容高度专业化,台下的听众神情各异。
前排的顶尖学者们,如德利涅、塞尔,目光锐利,紧紧跟随每一个步骤,大脑飞运转,评估着这些构造的严谨性与深刻性。
陶哲轩不时在笔记本上快记录着什么,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而许多年轻学者则感到有些吃力,但他们依然努力捕捉着主要思想,感受着这种全新数学语言的威力。
在用了大约四十分钟详细阐述了框架的基石和在黎曼猜想上的应用后,张诚将报告推向了更具前瞻性的部分。
“这个框架的价值,或许不仅限于解释一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