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再次拿起电话。
这一次,他拨通的,是国内学术界那些曾给予他支持、与他有着密切联系的院士、教授和校领导的电话。
他先打给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这十三所顶尖高校的校长或相关学院的资深院士。
这些学校组成的“十三校联盟”
,不仅是他曾经的联合培养单位,更在他成长初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平台和资源,并且早已集体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
的头衔,以示对其潜力与成就的极高认可。
“王校长,我是张诚。
会议顺利结束了,特地向您汇报一下,也感谢学校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培养。”
“李院士,您好,我是张诚。
报告会结束了,现在有点时间了,多谢您以前对我一直的支持帮助……”
他的每一个电话,开场白都谦逊而得体,表达着对前辈和机构的尊重与感谢。
他没有丝毫因为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显得倨傲,反而更加强调了集体支持和平台的重要性。
电话那头的学界泰斗和领导们,无不感慨于这位年轻天才在拥有如此惊世成就后,依然能保持这份难得的谦逊与感恩之心。
“张诚啊,你这次可是为我们国家,为我们中国的学术圈,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啊!”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在电话中激动地说。
“您言重了,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探索。
没有国家和各位前辈搭建的平台,就没有我的今天。”
张诚的回答一如既往的沉稳。
最后,他拨通了兰州大学校长的电话。
他与兰州大学的缘分相对特殊一些,并非十三校联盟成员,但兰大校长曾亲自带着极具诚意的、聘请他为终身教授的聘书与他深入交流过,对这位从西北走出去的天才寄予了厚望,张诚也感其诚意而答应。
这份聘书,更像是一种基于乡谊和对其根源认可的纽带。
“刘校长,您好,我是张诚。”
“张教授!”
兰州大学刘校长的声音充满了热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我们都关注着北京的盛会!
太提气了!
你为咱们西北人争了大光了!”
“校长您过奖了。
感谢您和兰大对我的看重。
虽然科研工作主要在北京,但我始终记得自己是西北长大的。”
张诚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对根源的认同感。
“好!
好!
记得就好!
兰大的门永远向你敞开着,随时欢迎你回来看看,讲学指导!”
刘校长的话语真挚而热切。
一连串的电话打下来,时间已过去近两个小时。
窗外,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
张诚放下话筒,轻轻揉了揉眉心,连续交谈带来的细微疲惫,却掩盖不住他眼神中的清澈与坚定。
这些通话,并非形式主义的客套,而是他内心对情感的一种必要回应,是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