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时间。
下午一点半至四点半,同样是三个小时,将进入问答环节。”
院长继续宣布,“张诚研究员将现场回答各位专家学者就报告内容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鼓励深入、坦诚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提问环节的设定,让会场的气氛似乎又紧绷了一分。
这是真正的“考场”
,是检验真理的熔炉。
无数在心中积攒了数月疑问的学者,眼神中都透露出跃跃欲试的光芒。
“明天,将是各位参会者自由交流、深入学习探讨的时间。”
院长的声音缓和了一些,“为了满足大家深入研讨的需求,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协调下,北京市的各大顶尖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将开放过六百间设施完善的会议室、研讨室,供与会的学者们按需申请使用,进行更小型、更专注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详细的申请流程和使用指南,已包含在各位的会议资料包中。”
这个消息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和赞许的低语。
六百余间会议室!
这个数字背后体现的组织能力和对学术交流的全力支持,再次让国际学者们感到惊叹。
这已远远出了一般学术会议的范畴,更像是一次由国家力量支持的、全方位的学术服务。
“最后,八月十日下午三点,我们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本次活动的结束仪式及庆祝宴会。
我们诚挚邀请所有与会嘉宾共同出席,分享这份科学探索带来的喜悦与荣光!”
流程介绍完毕,院长的话语停顿了片刻,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眼神中充满了感慨与期待。
会场内极其安静,所有人都知道,铺垫已经结束,真正的核心即将登场。
“各位,黎曼猜想,这座矗立在数学王国险峰之上过一个半世纪的丰碑,它的证明,是人类理性智慧的一次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共同聆听、见证和探讨这一激动人心的伟大突破。”
他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些许,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现在,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本次报告会的主讲人,黎曼猜想的证明者,‘历史层积动力学’理论的提出者——张诚教授!”
八点三十分。
会场内的灯光依旧明亮而柔和,但空气中那种混合着期待、审视、好奇与些许质疑的张力,已经几乎达到了顶点。
万人的空间里,低语声早已彻底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停止了流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丝微小的动静。
所有人的目光,无论来自前排的学术泰斗,还是后座的年轻学子,亦或是媒体区那些见多识广的记者,都不约而同地、牢牢地锁定在讲台侧后方的那扇门。
那扇门,此刻仿佛成为了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
门后,是准备区,是风暴眼的中心;门前,是万众瞩目的学术殿堂,是即将接受历史检验的舞台。
时间,在这一刻似乎被无限拉长。
每一秒的流逝,都清晰地敲击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上。
突然,那扇门悄无声息地向内滑开了一道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