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证明黎曼猜想的消息,如同一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型陨石,最初激起的滔天巨浪尚未平息,那后续源源不断扩散开来的冲击波,却已经开始以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方式,撼动着整个智力世界的根基,并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热度,非但没有减退,反而随着人们理解的深入,持续酵,愈演愈烈。
“黎曼猜想是啥?比哥德巴赫猜想还牛吗?”
——全民大追问
如果说去年张诚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像是一场绚烂的烟花,让普通大众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学天才”
的震撼力,那么这次黎曼猜想的攻克,则更像是一次深沉的地壳运动。
许多人,包括不少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最初的激动与自豪过后,脑子里都冒出了一个最直接、也最质朴的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我好像听说过,是‘1+1’那个对吧?听起来就挺难的。
可这黎曼猜想……是啥?听起来好像没‘1+1’有名啊?为啥这次动静这么大?感觉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疯了似的?”
这个问题,在家庭餐桌、办公室茶水间、学校教室、网络论坛上,被以各种形式反复提出。
一场自的、全民性的科普需求,如同野火般蔓延开来。
“爸,黎曼猜想到底是个啥?为啥证明了它,连你在国外的那个数学家朋友都邮件说‘数学被改变了’?”
一个中学生拉着刚看完新闻的父亲追问。
“老婆,你快给我讲讲,我同事都快吵翻了,有人说黎曼猜想是数学的尽头,真的假的?”
一位建筑员向在大学任教的妻子求助。
“求大佬科普!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哪个档次更高?为什么感觉学界这次的反应夸张了十倍不止?”
这是知乎、天涯等论坛上瞬间涌现出的海量提问帖的典型标题。
面对这汹涌的求知欲,媒体、科普工作者、乃至每一位略知一二的数学爱好者,都成为了临时的“讲解员”
。
一场规模空前的、关于数学基础的“扫盲”
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同步上演。
“数学界的基石”
与“皇冠上的明珠”
——深入浅出的意义阐释
为了回答这个核心问题,各路专家和科普达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尽了各种比喻和通俗化的语言,试图向公众解释黎曼猜想那看似低调、实则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果把整个数学大厦比作一栋宏伟的摩天大楼,”
一位中科院的数论研究员在央视的科普访谈中,对着镜头耐心地解释,“那么哥德巴赫猜想,就像是这栋大楼顶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它非常美丽,非常引人注目,证明了它,意味着我们有能力触及并摘下最高处的装饰,彰显了我们的攀登高度和技巧。”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郑重:
“而黎曼猜想,它可不是什么装饰品。
它是深埋在这栋数学大厦地下,最核心、最关键的那几块基石之一!
而且是一块我们一直知道它存在,却始终无法完全确定它是否绝对稳固的基石!”
这个比喻,瞬间让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