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的是一项相对“轻松”
,却同样至关重要的任务——最终审核与格式校准。
他重新打开了那份名为《基于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的黎曼猜想证明》的文档。
但这一次,他的角色从一个创造者、书写者,转变为了一个最苛刻的读者、最挑剔的审核官。
他逐字逐句地阅读全文,目光锐利如鹰。
他检查的,不再是数学逻辑的正确性——那在之前的推导和七日的整理中早已反复锤炼过——而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
·每一个数学符号的字体、大小、上下标是否精确无误?
·每一个定理、引理、定义的编号是否连续,引用是否准确?
·文献列表中的每一位作者、期刊名称、年份、卷期、页码,是否与原始出处完全一致?
·语言的表述是否清晰、无歧义?是否存在冗赘或可能引起误解的句子?
·整体的章节结构、段落划分,是否符合顶尖数学期刊的严谨规范?
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
他就像一个即将送出战袍参加最高级别典礼的工匠,在最后关头,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战袍的每一个针脚,确保其完美无瑕。
赵伟在一旁协助,负责核对部分参考文献,他看着张诚那专注到极致的侧脸,心中充满了敬佩。
他明白,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一位伟大科学家不可或缺的品质。
任何一点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在未来严格的审稿中被放大
耗时整整一天,当夕阳再次降临之时,张诚终于从屏幕前抬起头,轻轻合上了双眼,揉了揉有些胀的太阳穴。
再次睁开时,眼中是一片澄澈的确定。
“可以了。”
他平静地对赵伟说。
文档已经达到了他所能做到的、形式上的完美。
逻辑坚不可摧,表述清晰流畅,格式规范严谨。
接下来,就是将其正式推向世界的时刻。
他熟练地打开了《数学年刊》(anna1sofatheatics)的在线投稿系统界面。
这个界面,他并不陌生。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以及更早的一些工作,都是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的。
这里是数学界的圣殿之一,以其近乎苛刻的审稿标准和至高无上的学术声誉着称。
登录账号,创建新投稿。
填写论文标题、作者信息(仅有他一人)、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
上传精心准备好的pdf版本论文文件。
撰写投稿信(verletter)。
他的投稿信简洁而有力,没有过多的自我吹嘘,只是清晰地陈述了论文的核心贡献——“本文提供了一个基于全新构建的‘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的、对黎曼猜想的完整证明”
。
并提及了论文的创新性在于引入了全新的数学对象“算术-几何谱系”
及其动力学,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了黎曼eta函数的本质。
选择编辑(他依照惯例,选择了该期刊在数论领域的资深编辑)。
检查所有附件和信息,确认无误。
他的手指,移动着鼠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