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惊涛再起(1 / 4)

时光,在专注的思考与规律的节奏中,总是流逝得格外迅捷。

转眼之间,自张诚重返中科院,已然过去了半个多月。

这半个多月,他的生活呈现出一种近乎机械般的精确与纯粹。

每一天,都在住所与研究所这两点一线之间平稳滑过。

清晨,由陈刚驾车护送,准时抵达“探索楼”

;傍晚,又在落日余晖中,安然返回京郊那座静谧的别墅。

安保团队的存在如同无形的屏障,将他与外界不必要的纷扰隔绝开来,确保了他绝对的工作与生活宁静。

生活助理李静将他的饮食起居打理得无微不至。

营养均衡的三餐,适时递上的温水,整洁舒适的环境,乃至书房里永远充足的信笺与笔墨……所有这些琐碎事务,无需张诚分心半句,便已悄然安排妥当。

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调校过的生态系统中心,唯一需要做的,也是唯一正在做的,就是思考。

科研助理赵伟,则成为了他与学术界日常琐事之间的高效过滤器。

雪片般飞来的各类学术会议邀请、讲座请求、合作咨询、乃至诸多慕名而来的请教邮件,均由赵伟先行处理。

他依据张诚事先设定的优先级和兴趣范围,进行筛选、分类、归档或拟定礼貌的婉拒回函。

只有那些确有必要由张诚亲自过目或回复的核心学术交流,才会被提炼出要点,在固定时间向他简要汇报。

这使得张诚得以从海量的、重复性的学术社交中解脱出来,将每一分心智都投入到深度的理论构建之中。

他的工作状态,沉静而高效。

3o7研究室内,大部分时间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或是键盘有节奏的敲击声。

白板上的公式与符号日益繁复,如同蔓延生长的知识树藤,记录着他思维的轨迹。

他主要精力放在梳理“信息-物理交叉基础”

的理论框架,并开始对某个特定的“千禧年难题”

——尽管他未曾明言是哪一个——进行前期文献梳理和核心难点分析。

这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

的沉淀,是起总攻前必不可少的侦察与准备。

这天下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

张诚刚结束一段长时间的凝神推演,从沉思中抬起头,轻轻按了按有些胀的太阳穴。

恰在此时,赵伟按照每日的惯例,敲门后走了进来,准备进行下午的事务汇报。

“张教授,”

赵伟手持平板电脑,语气一如既往的干练,“今天主要有三封邮件需要您知晓。

一封是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的德利涅院士办公室来的,询问您下半年是否有意向访问交流;另一封是《现代物理评论》的邀稿,希望您能就拓扑筛法在物理领域的潜在应用撰写一篇综述;还有一封是……”

他的汇报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张诚微微颔,表示在听,目光则习惯性地扫过自己办公桌面上开启的电脑屏幕。

屏幕上,除了复杂的演算界面和文献管理软件,通常只有一些系统后台进程的图标。

然而,就在赵伟汇报到一半时,屏幕右下角突然极其罕见地同时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