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和猜测。
风暴之眼,依旧的宁静
当外界的赞誉、讨论、解读如同海啸般汹涌澎湃时,处于风暴绝对中心的张诚,其生活和工作节奏,却并未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那篇轰动一时的专访,于他而言,仿佛只是完成了一项必要的、程序性的工作。
他既没有去浏览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也没有去关注网络上的各种反应。
在“探索楼”
3o7室,时间依旧以草稿纸的消耗和白板上公式的更新为刻度。
他将系统奖励的经验值投入信息学后所带来的新视角,正在与他已有的数学、物理、材料学知识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些关于“信息在复杂物理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的初步构想,正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形。
国家承诺的各项保障措施,正在悄无声息而又高效地落实。
新的住所已经选定,正在按照最高标准进行最后的适应性改造;生活助理和学术助理的人选经过了多轮背景审查和能力评估,已进入最后的确定阶段;无形的安保网络如同一个透明的能量罩,将他与他所处的环境牢牢护持其中,却又尽可能不显露痕迹。
他偶尔还是会去食堂吃饭,周围的目光依旧充满了敬意,但或许是因为那次访谈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他的“不喜欢被打扰”
,前来搭话的人明显减少了,大家更多地是报以微笑和眼神的致意。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只是在这宁静之下,涌动着更深厚的力量和更遥远的期待。
新华社的采访,如同一扇精心开启的窗,让外界得以窥见那深潭之一隅。
人们惊叹于潭水的清澈与深邃,被那映照出的星辉所震撼。
然而,真正的奥秘,永远隐藏在那寂静的、无人能及的潭水最深处。
余波荡漾,终将归于平静。
星辉入尘,不改其璀璨光华。
对于张诚而言,所有的声音都是背景音,所有的目光都是平行线。
他的坐标系,始终锚定在那片浩瀚无垠的真理之海。
手中的笔,才是他唯一的桨,而下一个等待登陆的彼岸,才是他全部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