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的到来,往往源于长久的积累和一瞬间的灵感耦合。
那是一个深夜,窗外万籁俱寂,只有书桌台灯出稳定的光芒。
张诚没有在强行推演公式,而是疲惫地靠在椅背上,反复审视着几个月前证明周氏猜想和构建朗兰兹-凯勒对应时留下的笔记。
尤其是后者,那种将完全不同数学领域(数论与几何)通过一个精巧的“空间”
(导出栈)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给了他极大的启。
“空间……载体……”
他喃喃自语。
忽然,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的思维!
“为什么我一定要执着于在实空间的摩尔晶格上直接定义非交换几何呢?”
他猛地坐直身体,眼中爆出锐利的光芒,“既然摩尔势的本质是引入了新的、非局域的‘连接’关系,我何不将其视为对动量空间(k-space)的一种‘纤维化’或‘层叠’?”
在传统的能带理论中,动量空间是定义在布里渊区(一个环面)上的。
但在摩尔晶格中,由于摩尔势的调制,原始的布里渊区会被折叠、复制,形成更小的摩尔布里渊区,并且不同复制品之间通过摩尔势耦合。
张诚意识到,这个过程可以抽象地看作:一个底空间(basespace),对应于摩尔布里渊区(本身可能具有复杂形状,甚至边界);在这个底空间上,“纤维”
(fiber)不再是简单的复数或向量丛,而是一个非交换的代数,这个代数编码了原始双层石墨烯在某个k点附近的自由电子动力学(即狄拉克锥物理)以及层间耦合的详细信息!
换句话说,他不再试图在实空间构造一个全局的非交换空间,而是转向动量空间,构建一个以摩尔布里渊区为底、以非交换代数(描述局域电子动力学与耦合)为纤维的“非交换纤维丛”
(nonutativefiberbund1e)!
这个想法极具颠覆性!
它将复杂的全局非交换结构,分解为底空间的几何(摩尔布里渊区的拓扑,这可以用经典微分几何处理)和纤维的非交换代数(描述局域物理,这相对更可控)两部分。
这大大简化了问题,同时又保留了非交换几何的核心精神——用代数代替空间!
灵感一旦产生,后续的推导便如同开闸泄洪,变得顺畅起来。
张诚立刻投入到这个新框架的构建中。
他先严格定义了底空间——考虑摩尔势对称性后的精确摩尔布里渊区,并分析了其可能的奇异点(如狄拉克点折叠后的新奇点)和整体拓扑。
然后,他着手定义纤维上的非交换代数。
他选择了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双层石墨烯在某个k点附近的低能有效哈密顿量(通常是2x2或4x4的矩阵,包含层内和层间跳跃),本身看作一个矩阵代数。
这个矩阵代数,就是纤维!
不同的k点,对应着不同的矩阵代数(因为有效哈密顿量依赖于k)。
而摩尔势导致的不同“复制品”
布里渊区之间的耦合,则通过定义这些矩阵代数之间的“连接”
或“映射”
来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