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的论文页面,片刻后,才继续投入到与北航团队的模型争论中,并未将此事立刻宣扬。
然而,学术出版的涟漪效应很快开始显现。
先是徐海院士的邮件。
这位一直密切关注着张诚学术动态的导师,显然拥有更灵通的学术信息渠道。
“张诚,恭喜!
在jnaa上表独立作者论文,这是非常扎实的成果!
这充分证明了你在核心数学领域的独立研究能力。
继续努力,戒骄戒躁。”
邮件言简意赅,但其中的欣慰与鼓励溢于言表。
紧接着,是联合培养导师小组内部其他几位数理方向导师或直接、或通过徐院士转达的祝贺。
这些顶尖学者们自然清楚在jnaa这类期刊上表独立作者论文的分量,这绝非侥幸,而是硬实力的体现。
张诚在他们心中的定位,悄然从“潜力惊人的天才少年”
,又向“已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
偏移了几分。
然后,是来自十三校范围内,一些关注相关数学领域的研究生、甚至年轻教师的邮件。
他们或是在文献数据库更新提醒中看到了这篇论文,或是从导师、同学那里听闻,带着好奇、请教或是单纯表达仰慕的心情,来了邮件。
“张诚学长您好,拜读了您在jnaa上的大作,对您在处理退化抛物方程奇点问题时的技巧深感敬佩,冒昧写信请教关于引理32的一个细节……”
“张诚同学,我是xx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您关于拟线性方程长时间行为的工作给我很大启,不知是否有幸能与您进一步交流?”
……
这些邮件,张诚都尽量抽空礼貌回复。
对于深入的学术问题,他言简意赅地解答;对于泛泛的称赞,他谦逊地表示感谢。
他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学术影响力,正在以一个稳定而自然的方式,向着一个更广阔的圈层扩散。
这波小小的涟漪,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他正在攻坚的北航项目组。
在一次关于模型参数敏感性的激烈视频讨论中,赵刚教授团队里一位主要负责微观模拟、性格有些耿直(甚至可以说有点“轴”
)的博士后——刘工,对张诚提出的一个新关联公式的物理基础提出了强烈质疑。
“张同学,你这个引入的新关联函数,形式上看是挺巧妙,但它的物理图像是什么?它对应微观模拟中的哪个可观测量?如果无法直接从模拟中提取,或者提取成本极高,那这个模型对我们来说就是空中楼阁!”
刘工的嗓门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明显的不信服。
会议气氛一时有些僵硬。
赵刚教授皱了皱眉,但没有立刻打断,他想看看张诚如何应对。
张诚并未动气,他理解工程人员对理论“可落地性”
的执着。
他正准备从数学推导和物理类比的角度再次详细解释,坐在刘工旁边、另一位一直比较沉默的年轻副研究员突然小声插话,似乎是在电脑上查看着什么:
“那个……刘工,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验证一下?我刚想起来,之前刷学术动态,看到张诚同学……呃,张老师,他前几天刚在《j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