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群贤毕至大考帷幕(1 / 3)

时光如涓流,悄无声息地淌至六月底。

燕京的夏日已是暑气蒸腾,清华园内荷香四溢,绿树成荫,却也掩不住期末所特有的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混合着焦灼与期盼的紧张感。

然而,这一日,清华园核心区一栋守卫森严的现代化报告厅及相邻的专用考场内外,气氛却与普通的期末考试截然不同,一种更为庄重、更为严肃,甚至带着一丝无形威压的氛围笼罩于此。

今日,是独属于张诚的,“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

第一学年期末考核的日子。

与上学期仅限于北大内部的委托考核不同,这一次,联合培养导师小组的十三位院士,竟悉数从全国各地齐聚清华园!

这个消息在极小范围内不胫而走,足以震动整个华国高等教育界。

十三位分属不同顶尖高校、不同学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为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学生的学期考核而共聚一堂,这在此前是绝无仅有的!

这不仅体现了联合培养计划对张诚前所未有的重视,更像是一次对这套特殊培养模式成效的集中检验,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考核本身。

报告厅旁的休息室内,一时群贤毕至,星光熠熠。

来自清华、北大的数理院士自不必说,更有从上海交大、复旦、浙大、中科大、南开、华中科大、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工大、中山大学远道而来的,在信息、材料、工程、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学术巨擘。

他们或是相识多年的老友,或是神交已久的同行,此刻相聚,寒暄之间,话题却都不约而同地围绕着那个今天的主角。

“邱老这次亲自为数学科命题,可是下了狠心啊。”

一位来自浙大的物理院士笑着对北大的徐海院士低语。

徐院士微微颔,目光中带着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邱先生对这孩子也是青眼有加,出的题目怕是已触及博士研究的深度。

正好看看他这学期在物理化学分心之余,数学根基是否依旧扎实。”

“听说他这学期在念桥的组里,用数学方法解决了他们催化项目的一个大难题?”

一位中科大的化学院士插话道,语气中带着求证与好奇。

陈念桥院士正好在一旁,闻言点头,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赞赏:“确实如此。

思路之奇,方法之巧,令人叹服。

此子之能,不可常理度之。”

另一位来自哈工大的工程院院士感叹:“如此年龄,如此心性,如此能力,闻所未闻。

今日之考,与其说是考核,不如说是吾等观摩其才之盛会。”

院士们的交谈声不高,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场。

他们对即将开始的考核,抱有极高的期望,同时也秉持着最为严谨,甚至可称苛刻的评判标准。

考核安排紧凑而高效,为期三天。

科目与上学期类似,但内涵与难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数学:由远在海外的数学大师邱成桐老先生远程命题。

题目不再局限于基础理论,而是直指前沿领域的核心难点,涉及深度几何、分析乃至与物理交叉的议题,其难度被明确界定为优秀博士毕业生水准,旨在考察张诚的数学前沿洞察力与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