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窗外,未名湖的冰层似乎比离开时薄了一些,博雅塔的身影在初春的晴空下显得格外清晰。
他摊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开始梳理第二学期的计划。
脑海中,那浩瀚的数学星图再次清晰浮现。
短期目标(1-2个月):
1整理与投稿:将闭关期间完成的另外九篇论文,进行最后的校对和格式完善。
他需要制定一个稳妥的、循序渐进的表计划,避免过于惊世骇俗。
初步设想,在未来一到两年内,选择适当时机,陆续投出其中的三到四篇,主题涵盖图论谱理论、导出几何在模空间的应用、以及算术动力系统的精细分析等相对独立且创新的方向。
其余的,则作为更重要的储备。
2知识体系深化:虽然数学等级达到三级,但他深知学海无涯。
系统性地补强一些在之前研究中感觉到略有薄弱的环节,例如某些非常规的偏微分方程技巧、更深层的代数k理论、以及更前沿的无穷范畴论应用。
这需要精读几本经典专着和大量最新的预印本论文。
3物理知识的跟进:无论是杨-米尔斯理论,还是规范场的范畴化,亦或是与朗兰兹纲领对应的凯勒几何,都深刻指向了理论与物理的融合。
他计划系统学习现代理论物理的基础,如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的物理背景,甚至从物理直觉中汲取数学灵感。
中期目标(本学期):
1寻找新的突破点:在巩固基础和消化前期成果的同时,积极寻找下一个具有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研究方向。
是继续深入几何分析的某个分支?还是向数论的核心猜想起冲击?或是探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如复杂性理论、密码学)的交叉领域?这需要与导师们深入交流,并密切关注国际数学界的最新动态。
2选择性听课与交流:本学期,他打算更有针对性地旁听一些博士生乃至青年教师的专题讨论班,特别是那些与他潜在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
同时,也计划在合适的时机,与联合培养小组的其他院士,尤其是非数学领域的院士(如物理、信息科学方向的),进行初步的交流,拓宽视野。
3“十三校”
资源利用:初步了解并尝试利用联合培养计划赋予他的、自由出入十三所顶尖高校的权利。
或许可以去清华听听某个物理讲座,去中科院查阅某份特藏文献,初步体验这种跨校平台的资源优势。
长期愿景(未来1-2年):
他心中有一个模糊但宏大的蓝图——不仅仅是解决一个个孤立的难题,而是尝试去构建或连接某些更为根本的数学框架。
例如,能否将他在范畴化规范理论、导出几何、朗兰兹对应等方面的工作,以一种更统一的方式联系起来?或者,向着某个真正的“大问题”
(如bsd猜想、霍奇猜想等)的边缘进行探索和铺垫?这需要更深厚的基础和更成熟的时机。
将思路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张诚的目光愈坚定和清明。
前方的道路清晰而充满挑战,但他内心充满了探索的激情与力量。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走到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