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流形上(2)杨-米尔斯模空间的分层紧化与拓扑:通过能量标度与非交换剩余的精细分析》
《某类志村型朗兰兹对应的凯勒几何实现》
《从接触边界到光滑四维流形的范畴障碍:a∞-范畴及其越》
《越测度同构:通过谱冯诺依曼代数的形变为双曲系统建立的精细不变量》
《规范理论的范畴基础:从高阶作用量到内蕴量子化》
【关于梅森素数分布规律的讨论以及周氏猜测的证明】
看着这一长串光是标题就足以让绝大多数数学家感到窒息和迷茫的列表,张诚的嘴角不由泛起一丝复杂的苦笑。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薄薄的十篇电子文档,其中蕴含的数学能量是何等的惊世骇俗。
一个堪堪才满九周岁(过了农历年才正式满九岁)的孩子,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独立完成了十篇这种级别、这种跨度的论文?
这已经不是“天才”
二字可以形容的了,这完全出了现有科学认知和人类心理承受能力的范畴!
如果他不知死活,真的一股脑把这些成果全部抛出去,等待他的,绝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第一,他被全世界当成一个得了深度妄想症的精神病,最好的结局是被关进条件优渥的特殊研究机构接受“治疗”
和“观察”
。
第二,更可怕的是,他可能会被某些势力视为无法理解的存在,从而面临被“切片研究”
的极端风险。
人性经不起这样的考验,现有的学术秩序和世界观,也承受不住这样的冲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个道理,他懂。
尤其是在他自身还如此弱小,缺乏足够自保能力的时候。
“潜龙在渊,勿用。”
他低声吟诵着古老的智慧。
现在,还不是他腾飞九天,震惊世界的时候。
他需要时间成长,需要依托十三校联合培养这个平台慢慢积蓄力量和声望,需要一个合理的、能被外界理解和接受的“崛起”
过程。
将这九篇论文雪藏起来,是当前唯一明智的选择。
它们是他的底牌,是他的知识宝库,也是他未来一步步“解锁”
惊人成就的源泉。
他可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根据自身“成长”
的节奏,选择性地、间隔性地将这些成果陆续表,给自己打造一个“稳步成长中的级天才”
的人设,而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数学怪物”
的形象。
他将这九个文件夹小心翼翼地拷贝到一个加密的移动硬盘中,然后在电脑上进行了彻底的删除和清理,确保不留任何痕迹。
这个硬盘,将是他最重要的秘密之一。
做完这一切,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他感到一种心灵上的轻松,仿佛卸下了一个巨大的、无形的包袱。
晚餐后,他再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这次,他的心情更加放松。
“妈,爸,我研究最忙的那一段终于过去了!”
他的声音带着显而易见的轻快。